轉載自:
https://blog.csdn.net/Garfield2005/article/details/7639833?utm_medium=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1.channel_param&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1.channel_param
之前一直在用,但就是沒在意兩者到底有啥卻別,今天又想到這個問題,總結下吧(以下的內容均是本人從網上查閱資料看來整理的,暫時還沒有查閱官方資料,不保證准確,歡迎討論)
其實大家平常常會用的主要有三個:cout、cerr、clog,首先簡單介紹下三者。
這三者在C++中都是標准IO庫中提供的輸出工具(至於有關的重載問題在此不討論):
cout:寫到標准輸出的ostream對象;
cerr:輸出到標准錯誤的ostream對象,常用於程序錯誤信息;
clog:也是輸出標准錯誤流(這點兒和cerr是一樣的),貌似平時很少用到這個啊;
具體在輸出的時候,三者是有區別的:
1、cout經過緩沖后輸出,默認情況下是顯示器。這是一個被緩沖的輸出,是標准輸出,並且可以重新定向(關於重新定向的意思可以參考下面的例子);
2、cerr不經過緩沖而直接輸出,一般用於迅速輸出出錯信息,是標准錯誤,默認情況下被關聯到標准輸出流,但它不被緩沖,也就說錯誤消息可以直接發送到顯示器,而無需等到緩沖區或者新的換行符時,才被顯示。一般情況下不被重定向(重定向這點兒好像有爭論,有些人說和系統有關,本人還不太明白)
對於為什么有cerr和clog
比如,你的程序遇到調用棧用完了的威脅(無限,沒有出口的遞歸)。
你說,你到什么地方借內存,存放你的錯誤信息?
所以有了cerr。其目的,就是在你最需要它的緊急情況下,還能得到輸出功能的支持。
緩沖區的目的,就是減少刷屏的次數——比如,你的程序輸出聖經中的一篇文章。不帶緩沖的話,就會每寫一個字母,就輸出一個字母,然后刷屏。有了緩沖,你將看到若干句子“同時”就出現在了屏幕上(由內存翻新到顯存,然后刷新屏幕)。
附: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out << "cout" << endl; cerr << "cerr" << endl; return 0; }
運行此程序之后,我們在命令行執行如下命令:
假設編譯運行后的可執行文件名為cerr.exe,其目錄為E:\cpro\cerr\Debug\cerr.exe
在命令行下,切換到這個目錄下,執行命令:cerr>test.log
命令行輸出如下:
E:\cpro\cerr\Debug>cerr>>test2.log
Cerr(這是在命令行下輸出的)
查看test2.log文件,發現里面只有
Cout
一行。
可能這個就是所謂的重定向輸出。
從這里可以看出:
cout是在終端顯示器輸出,cout流在內存中對應開辟了一個緩沖區,用來存放流中的數據,當向cout流插入一個endl,不論緩沖區是否漫了,都立即輸出流中所有數據,然后插入一個換行符.
cerr流對象是標准錯誤流,指定為和顯示器關聯,和cout作用差不多,有點不同就是cout
通常是傳到顯示器輸出,但可以被重定向輸出到文件,而cerr流中的信息只能在顯示器輸出.
clog流也是標准錯誤流,作用和cerr一樣,區別在於cerr不經過緩沖區,直接向顯示器輸出信息,而clog中的信息存放在緩沖區,緩沖區滿或者遇到endl時才輸出.
今天看C++Primer(第四版)的時候又看到了這幾個,摘抄一段話,供大家參考:
"標准庫定義了4個IO對象,處理輸入時使用命名為cin的istream類型對象,這個對象也成為標准輸入。處理輸出時使用命名為cout的ostream類型對象,這個對象也稱為標准輸出。標准庫還定義了另外兩個ostream對象,分別命名為cerr和clog。cerr對象又叫標准錯誤,通常用來輸出警告和錯誤信息給程序的使用者,而clog對象用於產生程序執行的一般信息。一般情況下,系統將這些對象與執行窗口聯系起來,這樣,當我們從cin讀入時,數據從執行程序的窗口讀入,當寫到cout、cerr、clog時,輸出寫至同一窗口。運行程序時,大部分操作系統都提供了重定向輸入或者輸出流的方法。利用重定向可以將這些流與所選擇的文件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