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數據處理——題目1
土地利用數據每年都在發生變化,故每年都要根據去年的數據進行修改。請根據以下要求,修改A區域的數據並對B區域已做好的數據進行拓撲檢查。
一、 數據說明(見“題目1”文件夾)
- 地類圖斑A.shp:A區域需要編輯修改的圖斑數據。
- 地類圖斑B.shp:B區域已經做好的圖斑數據。
- 界址點B.shp:B區域已經做好的界址點數據。
- 界址線B.shp:B區域已經做好的圖斑邊界數據。
二、 要求
數據處理(100分)
1.修改一下現有的地類圖斑A數據,處理以下幾個位置:
1) 矢量化下圖箭頭所指處的道路。(10分)
2) 將下圖箭頭所指處的房屋從原地塊中分割出來。(10分)
3) 合並下圖中A,B兩個地塊,屬性信息使用B地塊的信息。(10分)
4) 修改此地塊的形狀,使之沿林地邊界。(10分)
2.對區域B已做好的地塊數據進行質量檢查,要求:
1) 界址線B、界址點B必須位於地類圖斑B的邊界上。(20分)
2) 地類圖斑中不能有縫隙有重疊。(20分)
3) 同一地塊的界址線不會出現下圖所示情況。(20分)
三、 數據提交
- 所有最終結果數據,包括地類圖斑A數據,構建的拓撲以及修復好的地類圖斑B,界址線B,界址點B數據。
- 步驟:包含數據處理的所有步驟的文檔,盡可能附圖說明;
- 技術文檔:應包括解題思路、解題過程說明和結果等內容。解題過程說明中,請盡可能附圖說明。
- 成果數據、文檔放置在一個文件夾內,以小組編號命名,放置在一台電腦的D:\GISContest\1目錄下,並在桌面生成一個快捷方式。
3空間數據處理思路
1、新建數據庫,導入要素類,並進行矢量化操作;
2、使用“編輯器”中的【裁剪】工具對地塊進行分割;
3、使用“編輯器”中的【合並】工具對兩個地塊進行合並,並根據設置設置合並地塊屬性信息;
4、使用“編輯器”中【編輯折點】工具修改地塊形狀;
5、新建拓撲,根據要求設置拓撲規則,完成拓撲檢查與拓撲錯誤修改。
流程圖如圖2.1所示。
4空間數據處理步驟
4.1 修改地類圖斑A數據
1、新建文件地理數據庫。選擇所需文件夾,右鍵選擇【新建】【文件地理數據庫】,命名為“contest.gdb”,點擊完成。
2、導入“地類圖斑A”圖層。
(1)右鍵“contest”數據庫,選擇【導入】【要素類(單個)】,進入【要素類至要素類】對話框,具體設置如圖4.1.1所示;
圖4.1.1 導入要素類具體設置
3、道路矢量化。
(1)加載“編輯器”工具條。空白處右鍵,勾選“編輯器”;
(2)選擇“編輯器”,選擇【開始編輯】,並選擇【捕捉】,勾選【捕捉工具條】;進行矢量化操作,矢量化結果如圖4.1.2所示;
圖4.1.2 道路矢量化結果
(3)矢量化完成后,點擊【保存編輯內容】,並【停止編輯】。
4、地塊分割
(1)矢量化圖中箭頭標識的房屋。選擇“編輯器”,選擇【開始編輯】,進行矢量化操作,該處地塊的矢量化結果如圖4.1.3所示;
圖4.1.3 圖中箭頭所指處房屋的矢量化結果
(2)進行要素分割。“編輯器”下拉菜單中選擇【裁剪】,完成圖中箭頭所指處的房屋從原地塊中分割。具體設置如圖4.1.4所示,裁剪結果如圖4.1.5所示。
圖4.1.4 裁剪設置
圖4.1.5 房屋分割結果圖
5、地塊合並
(1)同時選擇A、B兩地塊;
(2)“編輯器”下拉菜單中選擇【合並】,打開【合並】菜單欄,設置【選擇將與其他要素合並的要素】為圖中標識的地塊B,點擊【確定】,完成地塊合並,此時的合並地塊屬性使用B地塊的屬性信息。其中,合並設置如圖4.1.6所示,合並結果如圖4.1.7所示。
圖4.1.7 合並設置
(a)合並前 (b)合並后
圖4.1.8 地塊合並結果圖
6、修改地塊形狀
(1)打開【捕捉】,選擇【折點捕捉】;
(2)點擊“編輯器”中的【編輯折點】工具,選擇【編輯草圖折點】,移動圖中箭頭所指處的折點,修改地塊形狀,使之沿林地邊界,結果如圖4.1.9所示。
(a)修改前 (b)修改后
圖4.1.9 地塊形狀修改結果圖
4.2 地塊數據的質量檢查
1、新建要素數據集。
(1)在“contest”數據庫右鍵,選擇【新建】【要素數據集】,命名為“contest”;
(2)設置坐標系為“Xian_1980_3_Degree_GK_CM_120E”,具體如圖4.2.1所示;點擊【下一步】,直至完成要素數據集的建立。
圖4.2.1 坐標系設置
2、導入要素類
選擇“contest”要素數據集,右鍵選擇【導入】【要素類(多個)】,【輸入要素】選擇“界址點B”、“界址線B”、“地類圖斑B”,具體設置如圖4.2.2所示,點擊【確定】。
圖4.2.2 導入要素類(多個)具體設置
3、新建拓撲
(1)選擇“contest”要素數據集,右鍵選擇【新建】【拓撲】,拓撲命名為“contest_Topology”;
(2)選擇參與到拓撲中的要素類,設置如圖4.2.3所示;
圖4.2.3 選擇參與到拓撲中的要素
(3)添加拓撲規則,按照題目要求,設置規則如下:
1)界址線B、界址點B必須位於地類圖斑B的邊界上,選擇的拓撲規則為“必須被其他要素的邊界覆蓋”,設置如圖4.2.4所示;
(a)界址點B必須位於地類圖斑B的邊界上
(b)界址線B必須位於地類圖斑B的邊界上
圖4.2.4 邊界覆蓋規則設置
2)地類圖斑中不能有縫隙有重疊,選擇的拓撲規則為“不能有空隙”、“不能重疊”,設置如圖4.2.5所示;
(a)地類圖斑不能有縫隙
(b)地類圖斑不能有重疊
圖4.2.5 地類圖斑規則設置
3)同一地塊的界址線不會出現下圖所示情況,選擇的拓撲規則為“不能有懸掛點”,具體設置如圖4.2.6所示。
圖4.2.6 界址線不能有懸掛點
(4)驗證拓撲。拓撲建立完成后,出現對話框詢問是否立即進行拓撲檢驗,單擊【是】按鈕,出現進程條,進程結束時,拓撲檢驗完畢,將創建的拓撲加載到地圖中。
4、拓撲錯誤檢查
(1)加載拓撲工具條。右鍵空白處,點擊【拓撲】,完成拓撲工具條的加載,拓撲工具條如4.2.7所示。
圖4.2.7 拓撲工具條
(2)啟動編輯器;選擇【拓撲】工具條中的【錯誤檢查器】按鈕,打開【錯誤檢查器】對話框,單擊【立即搜索按鈕】,即可檢查出拓撲錯誤,並在表格中顯示拓撲錯誤的詳細信息,如圖4.2.8所示。
圖4.2.8 錯誤檢查器詳情
5、拓撲錯誤修改
(1)懸掛點錯誤修改。單擊【修復拓撲錯誤工具】,選中所有懸掛點,右鍵選擇【延伸】,點擊確定,線將一直延伸至這些直線遇到能夠捕捉到的要素,完成懸掛點錯誤修復;
(2)重疊錯誤修復。單擊【修復拓撲錯誤工具】,選中重疊區域,右鍵選擇【剪除】,單擊確定,從每個引發錯誤的要素中移除重疊部分,完成重疊錯誤修復;
(3)邊界覆蓋錯誤修復。
地類圖斑B未被界址線B覆蓋:單擊【修復拓撲錯誤工具】,選中不滿足條件的界址線,右鍵【剪除】,可移除未與地類圖斑不重合的線;地類圖斑B未被界址點B覆蓋,選中不滿足條件的界址點,使用編輯器移動折點,與相應端點捕捉在一起,綜上所述,完成邊界覆蓋錯誤的修復。
所有的錯誤修改完成,結果如圖4.2.9所示。
圖4.2.9 拓撲錯誤修復結果
(4)拓撲修改完成后需要重新進行拓撲檢驗,可以通過單擊【拓撲】工具中的【錯誤檢查器】,進行拓撲檢驗,檢驗結果如圖4.2.10所示,表格顯示,所有錯誤均被修改完畢。
圖4.2.10 再次檢查拓撲錯誤結果
掃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