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生產者市場)


一、供給

1.供給的含義

     供給是指某一時間內和一定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願意並可能為市場提供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供給函數是表示各種影響與供給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其他因素不變,只考慮某種商品的供給量和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這時供給函數可表示為:

Qs=f(p)

     式中:Qs為供給量,P 仍為該商品的價格。

     影響供給的因素主要有:

      (1)產品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產品自身的價格和其供給的變動呈正方向變化。在其他條件一定時,價格提高,就會增加企業的收益或利潤,從而吸引企業去生產更多的產品,其他企業也會生產這種產品,使供給增加。反之,價格下降,收益減少,供給就會減少。

      (2)生產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潤增加,則供給就會增加;反之,如果生產成本上升,供給就會減少。

      (3)生產技術。生產技術的進步或革新,意味着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下降,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因此,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生產並進而影響供給供給。

      (4)生產者預期。如果生產者對未來的經濟持樂觀態度,則會增加供給。如果生產者對未來的經濟持悲觀態度,則會減少供給。

      (5)相關產品的價格。

      (6)其他因素,包括生產要素的價格以及國家政策等。

2供給曲線和供給規律

      市場上商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和市場價格呈正向變動的關系,這就是供給規律。一般來說,市場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市場價格越低,供給量越小。這是因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的上升可以使生產者利潤提高,促使生產者增加產量;相反,市場價格下降,會使得生產者的利潤降低,生產者向市場上提供商品的數量也會減少。

     對於供給量和價格之間呈相同方向變化的關系,也可以用曲線的形式直觀地表現出來。用於描述供給量和價格之間關系的曲線通常被稱為供給曲線。

    同需求分析一樣,供給分析也包括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供給量的變化。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只考慮供給和供給量的變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給曲線進行的,表現為同一條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

    第二種情況:供給的變化。假定價格不變,由於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等發生變動而引起的供給的相應變化,這種表現變化為供給曲線的移動。

二、生產者行為理論

1生產函數

    廠商進行生產的過程就是從投入生產要素到生產出產品的過程。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要素一般被划分為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這四種類型。勞動是指人類在生產過程中提供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土地不僅指土地本身,還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資源,如森林、江河湖泊、海洋和礦藏等。資本可以表現為實物形態或貨幣形態。資本的實物形態又稱為資本品或投資品,如廠房、機器設備、動力燃料、原材料等。資本的貨幣形態通常稱為貨幣資本。企業家才能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企業的才能。通過對生產要素的運用,廠商可以提供各種食物產品,如房屋、食品、機器、日用品等,也可以提供各種無形產品即勞務,如理發、醫療、金融服務、旅游服務等。

    生產過程中成產要素的投入量和產品的產出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生產函數來表示。生產函數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任何生產函數都以一定時期內的生產技術水平作為前提條件,一旦生產技術水平發生變化,原有的生產函數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新的生產函數。

   在經濟學分析中,為了簡化分析,通常假定生產中指使用勞動與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以L表示勞動投入數量,以K表示資本投入數量,則生產函數寫為:

Q=f(L,K)

   短期內資本是固定的,只有勞動要素發生變化,因此短期生產函數為:Q=f(L,K0)。

2生產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可以分為短期生產理論和長期生產理論。短期指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的時間周期;長期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的時間周期。

    短期生產中涉及到重要的三個產量概念分別是總產量(Total Product)、平均產量(Average Product)和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勞動的總產量TP(L):一定的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所生產的最大產量。

TP(L)=f(L,K0)

    勞動的平均產量AP(L):平均每一單位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所生產的最大產量。

AP(L)=TP(L)/L

勞動的邊際產量MP(L):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勞動投入量所增加的產量。

MP(L)=△TP(L)/△L

    西方經濟學家指出,在生產中普遍存在這么一種現象: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並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邊際產量和總產量的關系:當邊際產量>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曲線是上升的;當邊際產量<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曲線是下降;當邊際產量=平均產量時,平均產

產量曲線達到極大值。

3.成本理論

     (1)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如果一種生產要素被用於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棄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獲取的最高收益,所放棄的收益中最大的收益就是這一特定用途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只是一種對生產要素使用上的不同用途選擇而產生的相對成本,並不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真實成本。

      (2)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顯性成本指企業從事一項經營活動時所花費的貨幣支出,包括雇員工資、購買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設備的費用、利息、保險費、廣告費以及稅金等。這些成本都會在企業的會計賬冊中被反映出來,因此,又稱會計成本。隱性成本是指企業使用自有生產要素時所花費的成本。這種成本之所以被稱為隱性成本,是因為看起來企業使用企業自主有生產要素時不用花錢,即不發生貨幣費用支出。然而,不付費用使用自有生產要素不等於沒有成本。因為這些要素如不自用,完全可以給別人使用而得到報酬。這種報酬就是企業使用自有生產要素的機會成本。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的總和構成廠商的經濟成本。

       (3)短期成本

        ①短期成本的分類

         在短期,廠商的成本有不變成本部分和可變成本部分之分。具體的講,廠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7種:總不變成本(TFC)、總可變成本(TVC)、總成本(TC)、平均不變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總成本(AC)、和邊際成本(MC)

        ②短期成本曲線

         總成本等於固定成本加上總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反映在圖形上是一條橫線,不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總成本的變動完全來自於總可變成本,總成本曲線等於總可變成本向上平移相當於總固定成本的距離。

        邊際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平均成本曲線都呈現 U型特征,這種形狀的形成原因是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每一點的斜率。

       MC曲線穿過AVC、AC的最低點,即當MC=AVC時,AVC達到最小值;當MC=AC時,AC達到最小值。

       (4)長期成本

         在長期內,廠商可以根據產量的要求調整全部的生產要素投入量,甚至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因此,廠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變的。廠商的長期成本可以分為長期總成本(LAC)、長期平均成本(LAC)、長期邊際成本(LMC)。

        長期總成本(LTC)是指廠商在長期中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通過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所能達到的最低總成本。長期總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長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按產量平均計算的最低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先降后升的U型,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U型特征是由長期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決定的。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叫做規模經濟。當生產擴張到一定的規模以后,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使經濟效益下降,叫做規模不經濟。

       長期邊際成本(LM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最低總成本的增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