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自己的電腦。在網上搜索cpu-z,大小只有幾百kb。下面以我自己電腦為例,上圖:
某些地方我也不是很了解,不太了解的我就直接跳過了。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后,有下面的認識:
(1)處理器的“名字”和下面“規格”中的處理器型號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以“規格”中的為准,好在我這里是一致的。
(2)i5和i7的區別:i7支持超線程,我們可以看到最下面一行“核心數”為4,“線程數”為4,這表明我是4核的cpu,每一個cpu負責一個線程。如果是i7,在核心數不變的情況下,線程數可能會變為4x2=8。因為在i7中,在一個核心中可以模擬出雙核心的功能。還有很多別的區別,例如i7功耗大於i5;i7的二級緩存比i5大之類。但是i7的性能未必就一定會優於i5,具體還要看后面的參數。
(3)i5 7300HQ,7300表示7代處理器,“代號”中“Kaby Lake”就是七代處理器的代號。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名字。HQ表示“標壓”,一般注重性能,耗電較快,可以粗暴理解為“游戲本”標配。還有一些后綴是U表示“低壓”,一般注重續航,功耗小,可以理解為“輕薄本”標配。
(4)“插槽”最后的參數——BGA表示處理器是被焊死在主板上的。如果是PGA表示帶針直插式的,可更換。
(5)工藝遵循越小越好吧,核心電壓也是越小越好,但是不會低於0.7V。
(6)“規格”中的2.5Ghz是這個處理器的主頻。現代處理器都可以根據電腦對CPU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調整“倍頻”,從而改變“核心速度”。“核心速度”=“倍頻”x“總線速度”、這里是我的截圖,實際上倍頻是在不斷變化的,正常情況下(不超頻),倍頻范圍在8-35。
(7)“緩存”忠實反應核心數。都是4x一個數,說明是4個核心。每個核心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級數據和指令緩存,一般都不大(32KB),每個核心在不夠用一級緩存的時候還擁有自己的二級緩存,“以備不測”。如果二級緩存也不夠用了,還有三級緩存,只不過這是4個核心共用的。當然不是每個處理器都有三級緩存。
(1)DDR4的8G內存,和cpu的互動次數為每秒2693.4M次(這也是截圖,實際數據一直在變)。
(2)“時序”中的“內存頻率”為1197.7Mhz,由於是DDR類型的內存,實際頻率要x2,為1197.7x2=2395.4Mhz。
(3)FSB:DRAM是cpu的外頻(上圖中的總線速度)和內存實際頻率的比率。(100Mhz:1200x2Mhz)似乎應該是(1:24)的樣子。。。
(4)“單通道”說明我只使用了一個內存條。
“SPD”這一欄能看出電腦中有兩個內存插槽,我只用了第一個,第二個是空白
下面是顯卡:
“名稱”中NVIDIA就是那個英偉達,做顯卡很厲害的公司。GTX是該公司高端顯卡的產品代號。1050是“10”系的,還有1070,2080ti。。。當然1050肯定比950好。顯存是2G,類型是GDDR5,
關於“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有這種說法:一般來說,對於一塊顯卡,核心頻率/Shader頻率對性能的影響是高於顯存頻率的影響的,顯存頻率和位寬決定顯存帶寬,而GPU頻率直接影響到GPU的計算能力也就是GPU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