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www.saiyuan.net/portal/article/index/id/119/cid/28.html
RF射頻的定義和原理
定義 簡稱RF射頻就是射頻電流,它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電磁波的簡稱。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
射頻技術在無線通信領域具有廣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電子學理論中,電流流過導體,導體周圍會形成磁場;交變電流通過導體,導體周圍會形成交變的電磁場,稱為電磁波。
在電磁波頻率低於100khz時,電磁波會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傳輸,但電磁波頻率高於100khz時,電磁波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並經大氣層外緣的電離層反射,形成遠距離傳輸能力,我們把具有遠距離傳輸能力的高頻電磁波稱為射頻,英文:Radio Frequency 縮寫:RF。
無線傳輸
將電信息源(模擬或數字的)用高頻電流進行調制(調幅或調頻),形成射頻信號,經過天線發射到空中;遠距離將射頻信號接收后進行反調制,還原成電信息源,這一過程稱為無線傳輸。
無線傳輸發展了近二百年,形成了大量的用戶和產品群,但是,由於氣候的變化和地表障礙物的影響,不能傳輸完美的信息。
高頻傳輸
近代人類發明了廉價的高頻傳輸線纜(射頻線),為了追求完美的信息傳輸質量,兼顧原有的無線設備,無線方式有線傳輸開始流行。產生了射頻傳輸這一概念。
如果你的信息源經過二次調制,用線纜傳輸到對端,對端用反調制將信息源還原后再應用,不管頻率多低,也是射頻傳輸方式,如果沒有調制反調制過程,只是將信息源用線纜傳送到對端直接使用,不管頻率有多高,都是一般的有線傳輸方式。
SI---Signal Integrity 信號完整性
PI---Power Integrity 電源完整性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電磁兼容
RF--radio frequency 射頻
emc=emi+ems
EMI(電磁輻射)=傳導干擾(conduction)+輻射干擾(emission)
SI: 由傅立葉變換可看出,信號上升越快, 高次諧波的幅度越大, MAXWELL方程組看知,這些交流高次諧波會在臨近的線上產生交變電流. 甚至通過空間寄生電容直接輻射到另外的導體,所以這些高次諧波就是造成輻射干擾(emission)的主要因素; (說的簡單點,就是信號上升越快,信號越完整,信號品質越好,但是對於emi不好)
PI: PCB上存在數字\\模擬區域, 高頻\\低頻區域等不同的區域和平面, 如果分割不當則很容易相互干擾, 即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