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web、H5、小程序測試的區別


  APP的測試類型有

• 安裝卸載測試:確認系統能正常安裝應用及使用,不需要時卸載及數據清除,

• 安全測試:防范隱私泄露、密碼加密及傳輸安全、權限的合理開放、數據庫安全、通信安全以及安裝包反編譯;

• 接口測試:前后端數據一致校驗、接口異常狀態及前端展示、數據的加密傳輸、業務功能覆蓋;

• 交互與異常測試:同級/上下級頁面的頁面交互及數據加載、網絡異常、數據異常前后端展示及狀態;

• 性能測試、耗電量&流量測試:內存、CPU、流量消耗、耗電量、冷熱啟動速度、圖片資源大小;

• 界面易用性測試:符合用戶習慣;

• UI測試:頁面顏色搭配、控件擺放位置及兼容性;

• 功能測試:需求文檔已有及隱含的需求功能可正常使用;

• 兼容性測試:網絡、機型、系統、分辨率、硬件、同類軟件、新舊數據;

此外還有,Web和移動端的同步情況,用戶在Web端的操作,在移動端是否可以正常的進行同步、顯示;在移動端的操作,用戶登錄web賬號,信息是否同步等。

與web測試的異同

       界面測試方面,移動端測試需注意手勢,橫豎屏切換,多點觸控,事件觸發區域等。

兼容性測試方面,web是基於瀏覽器的,所以更傾向於瀏覽器和電腦硬件,電腦系統的方向的兼容,不過一般還是以瀏覽器的為主。而瀏覽器的兼容則是一般是選擇不同的瀏覽器內核進行測試(IE、chrome、Firefox)。app的測試則必須依賴phone或者是pad,不僅要看分辨率,屏幕尺寸,還要看設備系統-系統總的來說也就分為Android和iOS。web端的測試一般都是主要使用一種瀏覽器,待系統基本穩定的時候,再去專門測試瀏覽器的兼容性。移動端主要分為安卓和IOS,而這兩端出現的問題一般是不一致的,一致的問題主要是數據問題,這時候是需要后台處理的,所以我們測試的時候需要兩端都重點測試,而不會出現先着重測試某一端的問題。

性能方面,web項目需監測響應時間、CPU、Memory,app項目除了監測響應時間、CPU、Memory外,還需監測流量、電量等。

安全測試方面,安裝包是否可反編譯代碼、安裝包是否簽名、權限設置,例如訪問通訊錄、相冊、照相機等等,登錄后長時間無操作情況

專項測試方面,相對於 Web 項目,APP有如下專項測試項

1. 干擾測試:中斷,來電,短信,關機,重啟等

2. 弱網絡測試(模擬2g、3g、4g,wifi網絡狀態以及丟包情況);網絡切換測試(網絡斷開后重連、3g切換到4g/5g/wifi 等)

3. 安裝、更新、卸載。安裝需考慮安裝時的中斷、弱網、安裝后刪除安裝文件等情況;卸載需考慮 卸載后是否刪除app相關的文件;更新,分強制更新、非強制更新、增量包更新、斷點續傳、弱網狀態下更新

4、接口測試

5、邊界測試:可用存儲空間少、沒有SD卡/雙SD卡、飛行模式、系統時間有誤、第三方依賴(QQ、微信登錄)等

6、不同app版本的業務功能測試

測試工具方面,自動化測試工具:APP 一般使用 Appium;Web 一般使用 Selenium,性能測試工具:APP 一般使用 JMeter; Web 一般使用loadrunner、JMeter。

H5測試

我們很容易將H5與HTML5混淆,H5是一個產品名詞,作為一種解決方案,而HTML5則是一個技術名詞,是下一代文本標記語言標准。

H5頁面,入口的位置可以在瀏覽器打開或是APP的某個入口,可以理解成是適用於移動設備上展示網頁的一種新形式。APP中主要是通過Webview控件來加載URL來展示H5的。這種方式打開的H5頁面一般沒有刷新按鈕,頁面頂端也看不到URL。

H5的測試點

在接入客戶端測試之前,我們可以先使用chrome自帶的開發者工具(視圖-開發者-開發者工具)來進行測試,效果是一樣的,將H5鏈接放到瀏覽器中,打開開發者工具,我們就能看到所有接口和頁面的顯示。這個工具還可以用來做兼容性的測試,在頁面左上角可調出,可以選擇手機、分辨率等,內置的設備還有很多可以編輯,這一點上降低了我們手工去測試兼容性關於機型的測試。

H5頁面的測試點一般有

基本業務功能測試,包括登錄、刷新、回退、前進、翻頁和業務邏輯。其中,登錄方面,客戶端已登錄,那么進入H5后仍是登錄狀態;若客戶端未登錄,進入H5,點擊對應鏈接,如果需要登錄則需要拉起native登錄。下拉刷新是否仍然處於當前頁面 ;用戶主動點擊刷新按鈕是否仍然處於當前頁面 ;點擊返回與back鍵,回退頁面是否是期望頁面 ;翻頁加載情況;進入后台后,重新調出

性能方面,和操作體驗相關的測試,包括流量、頁面加載時間、弱網絡環境和服務端的壓測。流量測試方面,對於某些資源是否要做緩存或壓縮;弱網絡下,數據加載較慢,是否有對應的loading提示;刷新頁面或者加載新內容時頁面是否有抖動

安全方面,包括惡意攻擊、權限認證、脫敏處理和直接url打開等

接口測試方面,包括功能、安全、性能

兼容性方面,包括瀏覽器兼容、系統版本兼容、分辨率兼容等方面

一個APP中既使用原生UI,又使用H5,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及用戶體驗。使用原生UI可以應對流暢性體驗要求較高的場景和UI樣式相對固定,不會頻繁變化的頁面。使用H5頁面可以滿足較強的動態運營需求,UI樣式頻繁變化,滿足多平台復用。

測試點有

1、App與HTML5對接部分需要加密傳輸;

2、App頭部的點擊后返回的是前一個頁面還是退回app主界面,需要注意;

3、從App各個入口進入HTML5界面都是免登錄,各入口登錄、登出正常;

4、在各個機型中,屏幕較小和較大的機器會出現不能全部顯示或者部分空白的情況。

5、長時間不操作HTML5或者App,需要重新登錄,或者需要重新輸入密碼;

6、屏幕較小手機提交參數的確認頁面,由於字數較多會出現換行的情況,需要做適配。

小程序測試

微信小程序,簡稱小程序,英文名Mini Program,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

它的測試點有

功能測試方面,要覆蓋各功能模塊;在業務和數據流程上,把各個功能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業務流程來檢查;功能模塊間的交互性檢查。同一個業務,可能有不能的操作路徑來實現,每個路徑都需要覆蓋檢查;同一功能的不同入口檢查;

易用性測試,包括,導航、功能入口,上下層級進入&返回、其他人機交互體驗等

兼容性方面,主要指操作系統和屏幕分辨率方面,操作系統主要是指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小程序運行在微信中,看起來是跟操作系統沒關系,實際上還是有關系的,因為底層調用依賴於具體的操作系統。按照官方文檔在微信小程序在ios上是運行在JavaScriptCore中但在Android上是通過X5JSCore來解析的。如果有條件,不僅要覆蓋android和iOS,包括主流的Android品牌也要覆蓋;分辨率方面,普通的手機APP會有屏幕兼容性的問題,小程序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只不過相對少了些。微信小程序定義了一個新的尺寸單位rpx(responsive pixel)可以適配不同尺寸的屏幕,在頁面上定義對象的單位是rpx就可以在不同的屏幕上適配。

安全方面,小程序是內嵌到微信的,因此客戶端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只需關注小程序本身與后端接口傳遞數據的安全性即可。此外,還要注意權限方面的要求。

接口測試,對接口進行測試,和平時的接口測試是一樣的,沒有特別之處。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微信小程序SDK提供的接口是websocket。WebSocket是 HTML 5的一個主要特性,它是建立在TCP上的一種全雙工協議,也就是說客戶端可以向服務器發信息,服務器也可以向客戶端推送消息。WebSocket 在首次建立連接時,使用普通 HTTP和服務器通信,同時告訴服務器后面的交互用WebSocket的方式。在WebSocket連接建立后,往來的消息都可以通過這條管道發送,同時客戶端與服務器也會不斷地用ping-pong的方式保持心跳,防止連接異常斷開。

性能測試,小程序的性能不是測試小程序的重點,優先級也比較低。小程序的性能和WEB的性能測試非常類似,性能的常用指標也大致相同。包括頁面的白屏時間,首屏時間,資源占用,頁面渲染時間,幀率等等。

轉載來源:https://www.cnblogs.com/xdg920/p/13100260.html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