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章作者:蔣國綱(Guogang Jiang)
2018年10月,我用非常好的價格購買了阿里雲的OSS的1T存儲空間,3年的費用是99元,當時是大特價,這價格真是太棒了,如今一年的費用就999了……

當時我對OSS的理解就是NAS的升級版,NAS是單純的保存文件,而OSS則提供了許多額外的功能,如對圖片文件的處理,縮放、加水印、CDN支持等。1T空間,3年,人民幣99元,怎么想怎么划算……
然而,我很快就發現,保存在這個OSS上的內容,如果在外網訪問,是要加流量費的,價格是0.25元/GB(閑)和0.5元/GB(忙),看來這有點“釣魚”的味道啊,先引我入坑,然后再另外收費。不過這也好理解,我購買的是存儲,又沒說包含帶寬。如果外網訪問需要額外收費,這東西我用作本地的備份存儲也是妥妥的,於是我開始用它當本地的NAS用,每天保存我的數據庫備份和一些文件備份,為了避免占用空間過大,我寫了個腳本,刪除7天前的備份,也就是說只保留最近7天的備份,這樣也夠了。
然后,時間過去了許久,我發覺我的賬單常常會多出一點點費用來,一開始是幾分,后來幾角,再到最近幾元,由於金額太少,一開始我也沒在意,我以為是之前我使用了外網訪問所產生的費用,后來想想我貌似一直沒用過外網訪問啊,於是仔細看了賬單明細,發現其中一個計費項是“低頻訪問(本地冗余)/歸檔存儲不足規定時長容量”。我仔細看了我創建的Bucket(可認為是OSS的存儲區域),它確實是“低頻訪問(本地冗余)”,當初我創建Bucket的時候就是想用來做備份的,不需要高頻訪問,低頻更加適合,沒想到卻因此多了額外的費用。研究下來,它的細則是:如果放在低頻訪問Bucket中的文件不足30天就被刪除、修改或覆蓋的話,那么就要補上費用,按30天的來算。呃……我是為了節省點空間,反倒多花了錢,行,於是我把7天的備份保存規則改為了31天。
一段時間后,一看賬單,咦?更加不得了,有一個費用挺刺眼:“低頻訪問(本地冗余)/歸檔存儲容量”,這就奇怪了,我之前買的1T的空間難道沒用嗎?而且還有個一直都有的費用條目:“IA/Archive的數據取回”。我只好去咨詢阿里雲,得知是這樣的:我購買的“標准存儲包(中國大陸)”只能用來抵扣“標准”的Bucket,不能用來抵扣“低頻訪問”的Bucket,我這才意識到,我之前買的很划算的東西至今原來是一直沒用過!我創建的低頻存儲的Bucket一直都不是免費的,所幸的是我之前存儲的東西不多,產生的費用也不算多。而“IA/Archive的數據取回”的費用則被稱作“無法避免”的。
我再次打開OSS的價格明細頁面:https://cn.aliyun.com/price/detail/oss
仔細琢磨了一番之后,才知道最終的真相:
1,我需要把“低頻訪問”Bucket刪掉,創建“標准”Bucket,否則我購買的標准存儲包沒用
2,我購買的“資源包”只是存儲包,不包含流量,所以要外網訪問的話就會產生流量,如需較為划算的外網訪問,還要購買流量包,但目前不需要,另外內網流量是免費的
3,
“IA/Archive的數據取回”是算在“數據處理費用”里的,並非之前我所認為的內網流量(免費),這個是有點坑了,對於“標准”Bucket,沒這個費用,但對於“低頻訪問”Bucket,這個費用是0.0325元/G,真是不該創建低頻訪問Bucket,所以盡管我是內網訪問,但還是產生了這個費用
4,另外有一個“請求費用”,0.01元/萬次,這個是無法抵扣的,不管什么類型的Bucket。所幸的是這個費用對我們來說很少很少
OSS的費用規則很多,我這里還沒提到地區的差異,誰要使用阿里雲這項服務的話得仔細讀懂這些規則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