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構化方法
結構是指系統內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框架。架構化方法也稱為生命周期法,是一種傳統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由結構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 SA)、結構化設計(Structured Design, SD)和程序化設計(Structured Programming, SP)三部分有機的組合而成,其精髓是自頂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塊化設計。
1.1 特點
結構化開發的主要特點:
- 開發目標清晰化
- 開發工作階段化
- 開發文檔規范化
- 設計方法結構化
1.2 不足與局限
結構化開發的不足與局限:
- 開發周期長
- 難以適應需求變化
- 很少考慮數據結構
2.面向對象的方法
(1)OO(Object-Oriented,面向對象)方法是當前的主流開發方法,擁有很多不同的分支體系,主要包括:
- OMT(Object Model Technology,對象建模技術)方法
- Coad/Yourdon方法
- OOS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方法
- Booch方法
(2)OMT、OOSE、Booch已經同意稱為UML(United Model Language,統一建模語言)
2.1 特點
- OO方法使系統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與客觀實體相對應,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有利於系統開發過程中用戶與開發人員的交流與溝通,縮短開發周期。
- OO方法普遍適用於各類信息系統的開發
2.2 局限於不足
- 必須依靠一定的OO技術支持
- 在大型項目開發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涉足系統分析以前的開發環節
一些大型系統的開發,通常是將結構化方法與OO方法結合起來,首先,使用結構化方法自頂向下的整體划分;然后,自底向上的采用OO方法進行開發。因此,結構化方法和OO方法仍是兩種在系統開發領域中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3.原型法
原型化方法也稱為快速原型法,或者簡稱為原型法。
按功能分為:
- 水平原型
- 垂直原型
按原型最終結果分為: - 拋棄式原型(探索式)
- 演化式原型
3.1 特點
- 使系統開發的周期縮短、成本和風險降低、速度加快、獲得較高的綜合開發收益
- 以用戶為中心來開發系統,用戶參與的程度大大提高,開發的系統符合用戶的要求,因而增加了用戶的滿意度,提高了系統開發的成功率。
- 由於用戶參與了系統開發的全過程,對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容易理解和接收,有利於系統移交,有利於系統化的運行和維護。
3.2 局限與不足
- 開發的環境要求高
- 管理水平要求高
4.面向服務的方法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組織內部,組織之間各種應用系統的相互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響着組織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和處理速度。如何使用信息系統快速響應需求與環境變化,提高系統可復用性、信息資源共享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成為影響信息化建設效率的關鍵問題,而SO的思維方式恰好滿足這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