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安裝redis並開啟遠程連接


拉取鏡像

docker pull redis    (未指定版本號,則拉取最新版本)

docker run -d --name myredis -p 6379:6379 redis --requirepass "123456"

或:

創建配置文件 redis.conf  設置配置信息

當前目錄下創建redis文件夾

redis目錄下創建 redis.conf 

填寫配置信息:

#修改為守護模式
daemonize yes
#設置進程鎖文件
pidfile redis/redis.pid
#端口
port 6379
#客戶端超時時間
timeout 300
#日志級別
loglevel debug
#日志文件位置
logfile redis/log-redis.log
#設置數據庫的數量,默認數據庫為0,可以使用SELECT <dbid>命令在連接上指定數據庫id
databases 8
##指定在多長時間內,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將數據同步到數據文件,可以多個條件配合
#save <seconds> <changes>
#Redis默認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個條件: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指定存儲至本地數據庫時是否壓縮數據,默認為yes,Redis采用LZF壓縮,如果為了節省CPU時間,
#可以關閉該#選項,但會導致數據庫文件變的巨大
rdbcompression yes
#指定本地數據庫文件名
dbfilename dump.rdb
#指定本地數據庫路徑
dir redis/db/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進行日志記錄,Redis在默認情況下是異步的把數據寫入磁盤,如果不開啟,可能
#會在斷電時導致一段時間內的數據丟失。因為 redis本身同步數據文件是按上面save條件來同步的,所以有
#的數據會在一段時間內只存在於內存中
appendonly no
#指定更新日志條件,共有3個可選值:
#no:表示等操作系統進行數據緩存同步到磁盤(快)
#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動調用fsync()將數據寫到磁盤(慢,安全)
#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衷,默認值)
appendfsync everysec
#redis配置外網訪問:
protected-mode no
#配置密碼
requirepass root

運行容器

docker run -p 6379:6379 --name redis -v $PWD/redis.conf:/root/redis/redis.conf -v $PWD/data:/root/redis/data -d redis redis-server

進入容器並開啟客戶端查看redis信息

docker exec -it myredis redis-cli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