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為方法》總結


整本書就是橫跨幾年的訪談記錄,書名的自己指的就是被采訪的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

訪談的好處就是說話比較隨意,沒有那么多的學術語,其中鄉紳是提到最多的詞,貫穿整個訪談。

那鄉紳是什么?

鄉紳階層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

中國的傳統社會,鄉紳是要告老還鄉的,因為家鄉才是他最重要的意義世界,家眷也常常還留在家鄉。

突然想起了那句“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隨着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官僚退休不回家鄉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循環性關系被打破了。

說起這個現代化,有點淡淡的憂傷,信息多元化、復雜化反而使人們變得越發自私,人情越發冷淡,看似博學實則無知。
從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很少,也沒有那么多所謂的精神追求,更沒有那么多的對比參照,選擇了一個人基本就是選中了柏拉圖最大的麥穗,生活縫縫補補,感情修修補補過完一生,三代同堂再正常不過的事。

反觀現在,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離婚率近幾年逐漸升高,從側面反映了現代女性地位的提升。現代女性大多已經沒有完整看完一本書的耐心了,尤其是經典的作品,分不清硬核知識和灌水內容,每天接收最多的就是零碎的知識或娛樂資訊,容易在爆款文章或小視頻的毒雞湯中迷失,變成嚴於律人寬於律己的形態,對另一半的高要求和作死最終導致了關系的惡化。
其實只要多看看歷史,就能清楚的知道現代女性地位相比於古代多么之高,已經多么幸福了。

又以留學為例,改革開放后到90年前,留學生以公派為主,年紀較大,留學為了去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理念、制度、管理方式,帶有非常強的報國價值取向。
而90年代以后,不再公派,個體化,學科也多樣化,不再認為西方就是榜樣或者未來,為自己而學,那種小學課本上寫的“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不復存在。

書中一些觀點不能苟同,只吸收有用的地方吧,比較認可和有印象是

  • 學習歷史后,知識變得有生命力、靈動有趣,也能建立起時間感,距離感
  • 本質化就是認為它從來如此,應該如此,去本質化就是,它現在如此,相對如此。
  • 整個社會科學就是學習培養主體性,作為一個人,我和世界是什么關系,我看到了什么,而不是“我很厲害”、“我很特殊”。
  • 有價值的研究應該給大家一張地圖、一種方向感,判斷事情大概會往哪邊走。

能有意識地用直白的語言表達模糊想法或者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需要一定的知識整合和文字表達能力。感覺這本書更大的價值是通過別人高質量的對話學習別人結構化的表達,作為我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個參考或補充,改善一下我們平時說話敏銳性不夠、殺傷力不足的情況。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