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繼器是物理層上的網絡互連設備,它的作用是重新生成信號(即對原信號進行放大和整形)。
中繼器(Repeater)又稱重發器,是一種最為簡單但也是用得最多的互連設備。中繼器僅適用於以太網,可將兩段或兩段以上以太網互連起來。中繼器只對 電纜上傳輸的數據信號再生放大,再重發到其它電纜段上。對鏈路層以上的協議來說,用中繼器互連起來的若干段電纜與單根電纜並無區別(除了中斷器本身會引起 一定的時間延遲外)。
2,集線器在OSI的7層模型中處於物理層,其實質是一個中繼器。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再生放大,以擴大網絡的傳輸距離。正因為集線器只是一個信 號放大和中轉的設備,所以它不具備交換功能,但是由於集線器價格便宜、組網靈活,所以經常使用它。集線器使用於星型網絡布線,如果一個工作站出現問題,不 會影響整個網絡的正常運行。
3,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將兩個LAN連起來,根據MAC地址來轉發幀,可以看作一個“低層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網絡層,根據網絡地址如IP地址進行轉發)。
4,數據交換機(Switch)也叫交換式集線器,是一種工作在OSI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參見“廣域網”定義)上的、基 於MAC (網卡的介質訪問控制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絡設備。它通過對信息進行重新生成,並經過內部處理后轉發至指定端口,具備自動尋址能力和 交換作用。交換機不懂得IP地址,但它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 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5,是什么把網絡相互連接起來?是路由器。路由器是互聯網絡的樞紐、"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已經成為實現各種骨干網內部連接、骨干網間互聯和骨干網與互聯網互聯互通業務的主力軍。
所謂路由就是指通過相互連接的網絡把信息從源地點移動到目標地點的活動。一般來說,在路由過程中,信息至少會經過一個或多個中間節點。通常,人們會把路由 和交換進行對比,這主要是因為在普通用戶看來兩者所實現的功能是完全一樣的。其實,路由和交換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交換發生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 鏈路層),而路由發生在第三層,即網絡層。這一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在移動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兩者實現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
◎一個中繼器只包含有一個輸入端口和一個輸出端口,所以它就只能接收和轉發數據流。
◎ hub:集線器只是一個多端口的中繼器。它有一個端口與主干網相連,並有多個端口連接一組工作站。簡單地將數據幀發往所有端口【在通信量大的情況下容易引 起“廣播風暴” 】 //工作在物理層,不具備任何智能功能,只做簡單的Flood轉發,使用CSMA/CD機制防止沖突
◎網橋:網橋這種設備看上去有點像中繼器。它具有單個的輸入端口和輸出端口.它與中繼器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解析它收發的數據。 檢查幀中的MAC地址,用來判斷該發網哪個網段。
◎ 交換機就是一個多口的網橋,或者說網橋是一個只有兩口的交換機
◎路由器是一種多端口設備,它可以連接不同傳輸速率並運行於各種環境的局域網和廣域網,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協議。// Router的每一個端口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 Bridge和Switch的端口具有物理地址,但沒有邏輯地址。
------------------------------------------------
1 網卡----網卡工作在數據鏈路層
- 任何物理網絡中的任意一台設備,包括網卡、網橋、路由器、交換機、hub都有一個全球唯一的MAC地址。
- MAC地址的長度為48位,用12個16進制數表示,MAC地址由兩部分構成,前24位為iEEE統一分配的廠家編號,后24位為廠家分配的設備號。
2 集線器(HUB)---hub工作在物理層
- hub的作用是接收信號、放大再生信號、並廣播信號
3 以太網交換機--以太網交換機工作在數據鏈路層
- 系統的總帶寬是各個交換機端口的帶寬之和
4 中繼器---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
5 網橋--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
- 網橋互聯兩個獨立的局域網,在局域網之間存儲轉發數據幀
6 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
7 網關---網關工作在應用層
--------------------------------------
HUB是大家常說的集線器,它應用於使用星型拓撲結構的網絡中,連接多個計算機或網絡設備。集線器又分成:1.能動 式 2.被動式 3.混合式。1.動能式:對所連接的網絡介質上的信號有再生和放大的作用,可使所連接的介質長度達到最大有效長度,需要有電源才能工作,目前多數HUB為 此類型。2.被動式只充當連接器,其不需要電源就可以工作,市場上已經不多見。3.混合式:可以連接多種類型線纜,如同軸和雙絞線。
2)網橋這種設備看上去有點像中繼器。它具有單個的輸入端口和輸出端口。它與中繼器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解析它收發的數據。網橋屬於O S I 模型的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能夠進行流控制、糾錯處理以及地址分配。網橋能夠解析它所接受的幀,並能指導如何把數據傳送到目的地。特別是它能夠讀取目標 地址信息(M A C ),並決定是否向網絡的其他段轉發(重發)數據包,而且,如果數據包的目標地址與源地址位於同一段,就可以把它過濾掉。當節點通過網橋傳輸數據時,網橋就 會根據已知的M A C 地址和它們在網絡中的位置建立過濾數據庫(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轉發表)。網橋利用過濾數據庫來決定是轉發數據包還是把它過濾掉.
3)路由器是一種多端口設備,它可以連接不同傳輸速率並運行於各種環境的局域網和廣域網,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協議。路由器屬於O S I 模型的第三層。第2 章曾經講過,網絡層指導從一個網段到另一個網段的數據傳輸,也能指導從一種網絡向另一種網絡的數據傳輸。過去,由於過多的注意第三層或更高層的數據,如協 議或邏輯地址,路由器曾經比交換機和網橋的速度慢。因此,不像網橋和第二層交換機,路由器是依賴於協議的。在它們使用某種協議轉發數據前,它們必須要被設 計或配置成能識別該協議。
傳統的獨立式局域網路由器正慢慢地被支持路由功能的第三層交換機所替代。但路由器這個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本節的剩余部分講述的都是關於第三層交換機的應用。獨立式路由器仍然是使用廣域網技術連接遠程用戶的一種選擇。
4)交換機是一種基於MAC(網卡的硬件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絡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 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BR><BR>SWITCH是交 換機,它的前身是網橋。交換機是使用硬件來完成以往網橋使用軟件來完成過濾、學習和轉發過程的任務。SWITCH速度比HUB快,這是由於HUB不知道目 標地址在何處,發送數據到所有的端口。而SWITCH中有一張路由表,如果知道目標地址在何處,就把數據發送到指定地點,如果它不知道就發送到所有的端 口。這樣過濾可以幫助降低整個網絡的數據傳輸量,提高效率。但然交換機的功能還不止如此,它可以把網絡拆解成網絡分支、分割網絡數據流,隔離分支中發生的 故障,這樣就可以減少每個網絡分支的數據信息流量而使每個網絡更有效,提高整個網絡效率。目前有使用SWITCH代替HUB的趨勢。
5)簡單地說,三層交換技術就是:二層交換技術+三層轉發技術。它解決了局域網中網段划分之后,網段中子網必須依賴路由器進行管理的局面,解決了傳統路由器低速、復雜所造成的網絡瓶頸問題。
什么是三層交換
三層交換(也稱多層交換技術,或IP交換技術)是相對於傳統交換概念而提出的。眾所周知,傳統的交換技術是在OSI網絡標准模型中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進行操作的,而三層交換技術是在網絡模型中的第三層實現了數據包的高速轉發。簡單地說,三層交換技術就是:二層交換技術+三層轉發技術。 三層交換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局域網中網段划分之后,網段中子網必須依賴路由器進行管理的局面,解決了傳統路由器低速、復雜所造成的網絡瓶頸問題。
三層交換原理
一個具有三層交換功能的設備,是一個帶有第三層路由功能的第二層交換機,但它是二者的有機結合,並不是簡單地把路由器設備的硬件及軟件疊加在局域網交換機上。
其原理是:假設兩個使用IP協議的站點A、B通過第三層交換機進行通信,發送站點A在開始發送時,把自己的IP地址與B站的IP地址比較,判斷B站是否與 自己在同一子網內。若目的站B與發送站A在同一子網內,則進行二層的轉發。若兩個站點不在同一子網內,如發送站A要與目的站B通信,發送站A要向“缺省網 關”發出ARP(地址解析)封包,而“缺省網關”的IP地址其實是三層交換機的三層交換模塊。當發送站A對“缺省網關”的IP地址廣播出一個ARP請求 時,如果三層交換模塊在以前的通信過程中已經知道B站的MAC地址,則向發送站A回復B的MAC地址。否則三層交換模塊根據路由信息向B站廣播一個ARP 請求,B站得到此ARP請求后向三層交換模塊回復其MAC地址,三層交換模塊保存此地址並回復給發送站A,同時將B站的MAC地址發送到二層交換引擎的 MAC地址表中。從這以后,當A向B發送的數據包便全部交給二層交換處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換。由於僅僅在路由過程中才需要三層處理,絕大部分數據都通過二 層交換轉發,因此三層交換機的速度很快,接近二層交換機的速度,同時比相同路由器的價格低很多。
三層交換機種類
三層交換機可以根據其處理數據的不同而分為純硬件和純軟件兩大類。1)純硬件的三層技術相對來說技術復雜,成本高,但是速度快,性能好,帶負載能力強。其 原理是,采用ASIC芯片,采用硬件的方式進行路由表的查找和刷新。 當數據由端口接口芯片接收進來以后,首先在二層交換芯片中查找相應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查到,就進行二層轉發,否則將數據送至三層引擎。在三層引擎 中,ASIC芯片查找相應的路由表信息,與數據的目的IP地址相比對,然后發送ARP數據包到目的主機,得到該主機的MAC地址,將MAC地址發到二層芯 片,由二層芯片轉發該數據包。
2)基於軟件的三層交換機技術較簡單,但速度較慢,不適合作為主干。其原理是,采用CPU用軟件的方式查找路由表。當數據由端口接口芯片接收進來以后,首 先在二層交換芯片中查找相應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查到,就進行二層轉發否則將數據送至CPU。CPU查找相應的路由表信息,與數據的目的IP地址相比 對,然后發送ARP數據包到目的主機得到該主機的MAC地址,將MAC地址發到二層芯片,由二層芯片轉發該數據包。因為低價CPU處理速度較慢,因此這種 三層交換機處理速度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