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 pytz, time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 將datetime轉換成紀元時間 # @param dt datetime時間 # @param format 時間格式 # @return 紀元時間 def __unix_time(dt, format): try: # 轉換為時間數組 time_arr = time.strptime(dt, format) # 轉換為UNIX時間戳 timestamp = time.mktime(time_arr) return timestamp except [OverflowError, ValueError]: return None # 將本地時間轉換到指定時區時間,並取得紀元時間 # @param dt_str datetime本地時間 # @param l_timezone 本地時區 # @param t_timezone 目標時區 # @param time_format 入力時間格式 # @return 目標時區紀元時間 def __datetime_to_utc_epoch(dt_str, l_timezone, t_timezone, time_format): # 本地時區 local_tz = pytz.timezone(l_timezone) # 目標時區 target_tz = pytz.timezone(t_timezone) # 將時間轉換成datetime元組 dt = datetime.strptime(dt_str, time_format) # 使用tz.localize()將datetime轉換成本地時區時間 dt = local_tz.localize(dt) # 利用datetime.astimezone(tz=timezone)將本地時間轉換成目標時區UTC時間 t_dt_str = str(dt.astimezone(tz=target_tz))[0:19] print("UTC 時間: {0}".format(t_dt_str)) # 利用好time.mktime()將時間轉換成紀元時間 epoch = int(time.mktime(time.strptime(t_dt_str, "%Y-%m-%d %H:%M:%S"))) print("紀元時間: {0}".format(epoch)) if __name__ == "__main__": # print(__unix_time("2019-07-14 11:23:36", "%Y-%m-%d %H:%M:%S")) print("=" * 50) print("北京時區(東八區)- 東京時區(東九區)") __datetime_to_utc_epoch("20190714112336", "Asia/Shanghai", "Asia/Tokyo", "%Y%m%d%H%M%S") print("=" * 50) print("東京時區(東九區)- 東京時區(東九區)") __datetime_to_utc_epoch("2019-07-14 11:23:36", "Asia/Tokyo", "Asia/Tokyo", "%Y-%m-%d %H:%M:%S")
格式 含義 %a 本地(locale)簡化星期名稱 %A 本地完整星期名稱 %b 本地簡化月份名稱 %B 本地完整月份名稱 %c 本地相應的日期和時間表示 %d 一個月中的第幾天(01 - 31) %H 一天中的第幾個小時(24小時制,00 - 23) %I 第幾個小時(12小時制,01 - 12) %j 一年中的第幾天(001 - 366) %m 月份(01 - 12) %M 分鍾數(00 - 59) %p 本地am或者pm的相應符 %S 秒(01 - 61) %U 一年中的星期數。(00 - 53星期天是一個星期的開始。)第一個星期天之前的所有天數都放在第0周。 %w 一個星期中的第幾天(0 - 6,0是星期天) %W 和%U基本相同,不同的是%W以星期一為一個星期的開始。 %x 本地相應日期 %X 本地相應時間 %y 去掉世紀的年份(00 - 99) %Y 完整的年份 %Z 時區的名字(如果不存在為空字符) %%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