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構造函數,一下子有點懵了,今天就來復習構造函數為成員變量賦值的兩種方式吧。
CProtocol::CProtocol(UINT32 dwType) : m_dwType(dwType) { m_message = NULL; m_sessionID = 0; m_debug = false; m_Compress = false; }
首先要了解的是初始化成員變量的兩種方式:
class A{ public: int m_a; int m_b; A(int a,int b); } //采用初始化列表 A:A(int a,int b):m_a(a),m_b(b){ } //采用構造函數內賦值 A:A(int a,int b){ m_a = a; m_b = b; }
可以看到成員變量初始化的兩種方式:采用初始化列表/采用構造函數內賦值的方式是比較明顯的。而前面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兩種形式一起用的一種場景。
要注意的是,成員變量的初始化順序與初始化列表中列出的變量的順序無關,它只與成員變量在類中聲明的順序有關。請看代碼:
A:A(int b):m_b(b),m_a(m_b){ } //運行結果: 2130567168, 100
可以看到的是,雖然從初始化列表的順序是b先賦值給m_b然后m_b賦值給m_a。但初始化列表初始化的順序是和聲明的順序有關的,實際上是m_a先被為賦值的m_b初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