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在當今中國就是一個悖論。互聯網+很多行業都能成功,有一個很重要前提,就是該行業是一個“價格敏感性買方市場經濟“,互聯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行業內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等程度,通過透明價格撬動行業內利潤再分配。很遺憾,醫療行業雖然也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等,但這不是價格信息不對等,而是專業知識的不對等,再加上中國人普遍存在的畸形生命價值觀(如好死不如賴活着等),導致醫療行業對價格敏感度不高,而是對醫療資源高度敏感。試想一個患者(如膽囊結石)若在北京協和醫院做手術要花費2萬,而在當地一個二級醫院做手術只需1.2萬,患者會選擇當地二級醫院嗎?我想95%以上的中國人但凡能去北京協和醫院就絕不願到一個二級醫院。所以中國當前的醫療行業是一個資源敏感性賣方市場。再結合醫療行業天生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不可能由市場經濟主導,所以當今國內互聯網+醫療的效果遠達不到預期也是情理之中了。這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基礎支撐點問題,想要突破這個怪圈,就必須拋棄一些互聯網+的固有思維模式,更多從B端資源和賣方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互聯網傳統從C端入手。“改變”原本就是互聯網+的本質,在其他行業的慣性思維到了醫療行業還不改變,也就脫離了其本質,那么還叫互聯網+嗎?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療的產生除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外,還與當今社會的變革密不可分,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中國的醫改。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的中國醫改,前二十年是“不成功”的,醫療市場化導致了嚴重的“看病難,看病貴”社會問題。2009年中國啟動第二階段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俗稱“新醫改”),到目前又過了10年,進入了新醫改深水區,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們要清晰認識到,導致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仍然未能徹底解決。
導致“看病貴”的核心是“產品價格不合理和醫保支付方式不合理”,產品價格不合理是指葯品、耗材等醫療活動過程中使用的各種醫療用品由於流通領域問題導致的價格虛高,這也是新醫改前10年的重點改革內容,通過“零加成、兩票制、4+7”等措施,有效擠壓了葯品價格中的水份,下一步的重點開始轉向醫用耗材,尤其是高值醫用耗材。醫保支付方式不合理是指醫保目前采用的按項目付費方式,一定程度上誘導了醫保支付上的道德風險,間接推動了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從而助長了“看病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才剛剛開始試點,由按項目付費轉變為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支付方式,其效果還需拭目以待。顯而易見通過互聯網+醫療是無法解決“看病貴”問題的,有人可能會說通過互聯網開展“遠程會診”和“上下轉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看病貴”問題,我的觀點是“遠程會診”和“上下轉診”是為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看病難”的手段之一,不屬於“看病貴”問題范疇。
如前所述,導致“看病難”的核心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水平參差不齊,高端醫療資源短缺,結合目前醫療行業體制帶來的醫務人員分配機制問題等諸多綜合因素導致的。毫無疑問互聯網+無法創造醫療資源,所以也無法解決高端醫療資源短缺問題,也不能解決醫務人員分配機制問題,那么互聯網+能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和醫療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嗎?我的觀點是否定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是一名醫生出身的信息化工作者,我能夠深刻理解為什么醫療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行業,這種專業性不是大多數理工專業出身的人能理解的,最大的差異化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醫療行業的思維模式是在形象思維基礎上的邏輯思維,而理工行業是在抽象思維基礎上的邏輯思維,所以對待同一個問題時雙方考慮的出發點和方式是有差異的。互聯網+醫療的本質仍然是醫療活動,所以必須以醫療行業的思維模式來思考,以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來考慮醫療活動必然會走向歧途。
首先,醫療的本質是“治病救人”,醫療過程的核心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簡稱診療或診治)。在整個診療過程中,外行人能看到往往只是表面現象,最常觸及的也就是診斷的問診過程,對其他診療活動往往看不到,即便看到了也看不懂、不了解,更無法理解醫生的思維過程。所以在外行人眼里醫生的診療過程就是問問病史,開開處方而已。所以有人潛意識中會認為醫療水平的差異主要看醫生的診斷水平,只要解決了診斷問題,醫療水平差異性就能解決,高端醫療資源短缺問題自然而然能夠解決,此乃大謬也。姑且不說治療過程,單就診斷過程,西醫有“望觸扣聽”、中醫有“望聞問切”,問病史、看檢查檢驗結果只是診斷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不是全部環節,尤其是疑難雜症場景下,醫生與患者的語言互動和肢體接觸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不是單純用遠程音視頻就能解決的。
其次,醫療活動是一種基於重資產的活動,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團隊共同完成,以輕資產為基礎的互聯網+無法提供這些基礎服務,也就無法完整實現醫療全過程。所以互聯網+醫療能解決的也就是診斷過程中的交流問題,即輕問診與咨詢,其他醫療活動都很難解決,如手術、治療等,都還必須依賴於線下來完成。所以互聯網+醫療不能形成醫療活動完整的閉環過程,只能成為醫療活動某個環節的補充,為患者就醫或醫生會診提供便捷而已。這也是很多地區花費大量資金建設了“遠程醫療”,但應用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第三,醫療服務中最重要的醫生資源也是無法通過互聯網實現共享的。醫學是一個經驗科學,低年資醫生的能力提升,要長期在高年資醫生帶領和言傳身教下,在大量病例基礎上,通過不斷實踐一點點積累和提升起來的。當前互聯網的交互便捷性遠達不到這種言傳身教的效果,而通過一兩次的咨詢和會診在實踐中對能力提升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在現有互聯網技術下,指望通過互聯網+來提升低年資醫生能力只能是“鏡中月”。另外醫療機構的規模化虹吸效應,越大的醫院病人越多,醫生汲取到的經驗也就越多。大量的臨床活動會占用醫生大部分時間,再加上科研和教學活動,這樣的優質和高端醫師線下醫療活動已經把時間占得滿滿的,根本沒有精力去應對互聯網帶來的醫療活動。並且互聯網醫療活動交互效率相對線下要低很多,一個門診患者只需要5~8分鍾就能搞定,而網上患者做同樣多的交互內容至少在15分鍾以上。優質醫師不缺病人,所以從性價比角度看,同樣多的工作時間,他們一定會選擇門診面對面看病人,而不是去互聯網上看病人。高端醫生資源如果無法大量參與互聯網上的醫療活動,那么通過互聯網+來共享醫療資源就是一句空話。
最后,要理性看待互聯網+醫療,應該清晰認識目前形式下其定位,在沒有徹底解決醫療資源,尤其是高端醫療資源缺乏問題前,還是只能定位在便民方面,解決與醫療活動相關的便捷性上,如網上掛號、預約、支付費用、結算醫保、查詢病歷等,互聯網醫療活動還是在輕問診與咨詢上,不要過度誇大互聯網+醫療的作用,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