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redis源碼分析系列文章
前言
上篇我們已經了解了Redis是什么,在Linux上如何安裝,常見的數據類型和API使用,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移步到主頁。
Redis是使用C寫的,而C中根本不存在string,list,hash,set和zset這些數據類型,那么C是如何將這些數據類型實現出來的呢?我們從該篇開始,就要開始分析源碼啦😁。
API使用
我們這篇來學習string的底層實現,首先看下API的簡單應用,設置str1變量為helloworld,然后我們使用debug object +變量名的方式看下,注意標紅的編碼為embstr。
如果我們將str2設置為helloworldhelloworldhelloworldhelloworldhell,字符長度為44,再使用下debug object+變量名的方式看下,注意標紅的編碼為embstr。
但是當我們設置為helloworldhelloworldhelloworldhelloworldhello,字符長度為45,再使用debug object+變量名的方式看下,注意標紅的編碼為raw。
最后我們將str3設置為整數100,再使用debug object+變量名的方式看下,注意標紅的編碼為int。
所以Redis的string類型一共有三種存儲方式,當字符串長度小於等於44,底層采用embstr;當字符串長度大於44,底層采用raw;當設置是整數,底層則采用int。
embstr和raw的區別
所有類型的數據結構最外層都是RedisObject,這部分會說,先這樣大致了解下,因為這篇的重點不在這。如果字符串小於等於44,實際的數據和RedisObject在內存中地址相鄰,如下圖。
如果字符串大於44,實際的數據和RedisObject在內存中地址不相鄰,如下圖。
再次強調,這些不重要,以后會講,現在提下,只是為了能讓Redis的String類型有個大致了解,先從整體把握。我們今天要說的其實是實際的數據,即上圖指針指向的位置😄。
SDSHdr的定義
其實的數據並不是直接存儲,也有封裝,看下面的代碼就知道分為五種,分別是sdshdr5,sdshdr8,sdshdr16,sdshdr32,sdshdr64。sdshdr5和另外四種的區別比較明顯,sdshrd5其實對內存空間的更加節約。其他四種乍一看都差不多,包括已用長度len,總長度alloc,標記flags(感覺沒啥用,要是有知道的小伙伴,歡迎指教),實際數據buf。
SDS具體邏輯圖
假設我們設置某個字符串為hello,那么他SDS的可用長度len為8,已用長度len為6,如下圖。注意:Redis會根據具體的字符長度,選擇相應的sdshdr,但是各個類型都差不多,所以下圖加簡單畫了。
SDS的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是對字符數組的再封裝,但是為什么呢,直接使用字符數組不是更簡單嗎?這要從C和Java語言的根本區別說起。
更快速的獲取字符串長度
我們都知道Java的字符串有提供length方法,列表有提供size方法,我們可以直接獲取大小。但是C卻不一樣,更偏向底層實現,所以沒有直接的方法使用。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想要獲取某個數組的長度,就只能從頭開始遍歷,當遇到第一個'\0'則表示該數組結束。這樣的速度太慢了,不能每次因為要獲取長度就變量數組。所以設計了SDS數據結構,在原來的字符數組外面增加總長度,和已用長度,這樣每次直接獲取已用長度即可。復雜度為O(1)。
數據安全,不會截斷
如果傳統字符串保存圖片,視頻等二進制文件,中間可能出現'\0',如果按照原來的邏輯,會造成數據丟失。所以可以用已用長度來表示是否字符數組已結束。
SDS關鍵代碼分析
獲取常見值(抽象出常見方法)
在sds.h中寫了一些常見方法,比如計算sds的長度(即sdshdr的len),計算sds的空閑長度(即sdshdr的可用長度alloc-已用長度len),計算sds的可用長度(即sdshdr的alloc)等等。但是大家有沒有疑問,這不是一行代碼搞定的事嗎,為啥要抽象出方法呢?那么問題在於在上面,我們有將sdshdr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sdshdr5,sdshdr8,sdshdr16,sdshdr32,sdshdr64。那么我們在實際使用的時候,想要區分當前是哪個類型,並取其相應字段或設置相應字段。
創建對象
我們通過sdsnew方法來創建對象,顯示通過判斷init是否為空來確定初始大小,接着調用方法sdsnew(這邊方法名一樣,但是參數不一樣,其為方法的重載),先根據長度確定類型(上面有提過五種類型,不記得的可以往上翻),然后根據類型分配相應的內存資源,最后追加C語言的結尾符'\0'。
添加字符(擴容)重點!!!
添加字符串,sdscat輸入參數為sds和字符串t,首先調用sdsMakeRoomFor擴容方法,再追加新的字符串,最后添加上結尾符'\0'。我們來看下擴容方法里面是如何實現的?第一步先調用常見方法中的sdsavail方法,獲取還剩多少空閑空間。如果空閑空間大於要添加的字符串t的長度,則直接返回,不想要擴容。如果空閑空間不夠,則想要擴容。第二步判斷想要擴容多大,這邊有分情況,如果目前的字符串小於1M,則直接擴容雙倍,如果目前的字符串大於1M,則直接添加1M
。第三個判斷添加字符串之后的數據類型還是否和原來的一致,如果一致,則沒啥事。如果不一致,則想要新建一個sdshdr,把現有的數據都挪過去。
這樣是不是有點抽象,舉個例子,現在str的字符串為hello,目前是sdshdr8,總長度50,已用6,空閑44。現在想要添加長度為50的字符t,第一步想要看下是否要擴容,50明顯大於44,需要擴容。第二步擴容多少,str的長度小於1M,所以擴容雙倍,新的長度為50*2=100。第三步50+50所對應sdshdr類型還是sdshdr8嗎?明顯還是sdshdr8,所以不要數據遷移,還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t即可。
總結
該篇主要講了Redis的底層實現SDS,包括SDS是什么,與傳統的C語言相比的優勢,具體的邏輯圖,常見的方法(包括創建,刪除,擴容等)。同時也知道了Redis的embstr和raw的區別。如果覺得寫得還行,麻煩給個贊👍,您的認可才是我寫作的動力!
如果覺得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評論指出。
好了,拜拜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