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的安裝部署過程
第一個歷程:進入系統引導界面進行配置
引導項說明:
1. 安裝centos7系統 (*)
2. 測試光盤鏡像並安裝系統
3. 排錯模式(修復系統 重置系統密碼)
===============================================
補充:centos7系統網卡名稱
centos6默認系統的網卡名稱為 eth0 eth1
centos7默認系統的網卡名稱為 ens33 ens34
如何調整網卡名稱:
選擇安裝Install CenOS7--tab鍵 -- net.ifnames=0 biosdevname=0
===============================================
從虛擬主機返回到windows系統方法:ctrl+alt
第二個歷程:對安裝系統語言進行設置
第三個歷程:對系統安裝過程進行配置
1. 系統網絡的配置
2. 系統分區的配置
Linux系統磁盤分區知識簡介:
在分區之前,需要先簡單介紹一下磁盤分區相關知識,便於大家更好地理解學習。
1)磁盤在使用前一般要先分區(相當於買房要有幾居一樣)。
2)磁盤分區有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之分。一塊磁盤最多可以有4個主分區,其中一個主分區的位置可以用一個擴展分區替換,在這個擴展分區內可以划分多個邏輯分區。
3)如果規划的分區數量超過4個,則分區組合為3primary+1extend或2p+1e或1p+1e。
4)一塊磁盤最多只能有一個擴展分區,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在擴展分區上划分邏輯分區,然后格式化(創建文件系統),之后才能存取數據或裝系統。
磁盤分區命名及編號方式
(1)以設備名命名
在Linux系統中,磁盤設備對應於系統中的特殊文件,這些特殊的文件存放在“/dev”目錄中,不同的設備對應的設備名稱如下:
❑ 系統的第一塊有IDE接口的硬盤稱為/dev/hda。
❑ 系統的第二塊有IDE接口的硬盤稱為/dev/hdb。
❑ 系統的第一塊有SCSI接口的硬盤稱為/dev/sda。
❑ 系統的第二塊有SCSI接口的硬盤稱為/dev/sdb。
(2)使用數字編號
為了表示不同的分區,通常會用數字對分區進行編號,比如:
❑ 系統的第一塊有IDE接口的硬盤的第1個分區稱為/dev/hda1。
❑ 系統的第一塊有IDE接口的硬盤的第5個分區稱為/dev/hda5。
❑ 系統的第二塊有SCSI接口的硬盤的第1個分區稱為/dev/sdb1。
❑ 系統的第二塊有SCSI接口的硬盤的第5個分區稱為/dev/sdb5。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分區進行編號時,數字1~4只能留給主分區或擴展分區使用,邏輯分區(是在擴展分區基礎上的)的編號只能從5開始。
在對Linux系統設置了分區之后,還要在分區上創建文件系統才能安裝系統,該文件系統在安裝時由系統自行完成創建。
Linux系統對分區的基本要求
1)最少要有一個根(/)分區,用來存放系統文件及程序。其大小至少在5GB以上。
2)要有一個swap(交換)分區,它的作用相當於Windows里的虛擬內存,swap分區的大小一般為物理內存容量的1.5倍(內存<8GB)。但當系統的物理內存大於8GB時,則對swap分區配置8~16GB即可,太大無用,反而浪費磁盤空間。swap分區不是必需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設置一下比較好,個別企業的數據庫應用場景中不設swap分區。
3)/boot分區是Linux系統的引導分區,用於存放系統引導文件,如Linux內核等。對於CentOS7而言,該分區要比以前的版本大一些。因此,該分區可以設置為1024MB,這個分區也不是必需的。
如何對linux系統進行分區:
1). 通用分區方案
c盤==/boot 引導分區 200M
==swap 交換分區 當內存不夠用的時候,將硬盤中的空間充當內存使用 1G
內存<8G
建議交互分區大小=內存大小的1.5倍 內存1G--swap1.5G
內存>=8G
建議交互分區大小=8G
==/ 根分區 剩余全部空間
2). 數據信息比較重要的分區方案
/boot 200M
swap <8G 1.5內存大小
>=8G 8G
/ 20G~200G
/data 剩余空間大小
3). 靈活的分區方案
/boot 200M
swap <8G 1.5內存大小
>=8G 8G
/ 20G~200G
剩余空間不分
3. 系統安全的配置(關閉)
system-kdump 將宕機前系統中的內存異常信息進行保存
system-security policy 系統的安全策略配置
4. 系統時區的設置
localization-date time
5. 系統軟件的安裝
software(軟件)-- software selection(軟件選擇)-- 最小化安裝(1 2 3 6)
第四個歷程:創建系統用戶
系統管理員用戶:root 密碼 root1234
第五個歷程:進入終端
網卡配置文件詳解?
[root@www ~]# cat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TYPE=Ethernet #<==上網類型,目前基本都是以太網。
PROXY_METHOD=none
BROWSER_ONLY=no
BOOTPROTO=none #<==啟動協議,獲取配置方式,有none|bootp|dhcp 3個選項。
DEFROUTE=yes #<==使用默認路由。
IPV4_FAILURE_FATAL=no #<==不啟用IPv4錯誤檢測功能。
NAME=eth0 #<==第一塊網卡的邏輯設備名,第二塊為eth1。UUID=e62dd7a9-92fa-4805-afc9-441b567ad38d #<==通用唯一識別碼(Universally UniqueIdentifier),如果是VMware克隆的虛擬機無法啟動網卡,可以去除此項。
DEVICE=eth0 #<==第一塊網卡的邏輯設備名,第二塊為eth1。
ONBOOT=yes #<==這個地方應為yes,才能保證下次開機激活網卡設備。
IPADDR=192.168.2.217 #<==這是虛擬機橋接模式,局域網Linux服務器的固定IP。
PREFIX=24 #<==子網掩碼位數,這里是24位
DNS1=192.168.2.1 #<==主DNS,這里默認會覆蓋以及優先於/etc/resolv.conf的配置生效。
GATEWAY=192.168.2.1 #<==局域網上網網關的地址。
無論虛擬機采用的是NAT模式還是橋接模式,或者是物理服務器,都要修改網卡啟動項配置,把“ONBOOT=no”修改為“ONBOOT=yes”,使得下一次開機時網卡可以自啟動。如果前面執行nmtui命令修改時已經激活了網卡設備,這里可以忽略此項配置。命令如下:
[root@www ~]# sed -i 's#ONBOOT=no#ONBOOT=yes#g'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root@www ~]# grep ONBOOT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ONBOOT=yes
重啟網卡的命令如下:
[root@www ~]#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查看IP設置的命令如下:
[root@www ~]# ip add
...省略若干...
2: eth0: <BROADCAST, MULTICAST, UP, 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0c:29:22:6b:45 brd ff:ff:ff:ff:ff:ff
inet 192.168.2.217/24 brd 192.168.2.255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eth0
...省略若干...
網絡檢查確認工作
1. 確認網卡配置
2. 確認外網連接正常 linux系統ping是一個長期停不下來過程
網絡常見問題分析
1. 網卡地址配置不正確
a. 網卡地址和虛擬主機的網卡地址不統一
b. 網關和DNS的信息不正確
2. 如何重新配置網卡地址信息
a. 通過系統命令重新配置網卡地址信息 nmtui
IP地址: 網絡通訊標識信息
子網掩碼:在局域網中可以有多少個主機
網關地址:從一個局域網(中國)到另一個局域網(美國)的必經之路
b. 試配置可以生效,重啟網卡服務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ps:linux系統執行命令特點
一個命令執行完,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結果
虛擬軟件網絡配置:
1. NAT網絡模式
特點:虛擬主機和宿主機網絡信息可以不一致
優點:不容易出現局域網中IP地址沖突
缺點:其他宿主機不能直接訪問虛擬主機
NAT進行聯網的時候,采用的是Vmnet8這塊網卡
NAT模式可以手動編輯虛擬機的靜態IP,不要求和主機的IP地址在同一個網段。
2. 橋接網絡模式
特點:虛擬主機和宿主機網絡信息是一致的
缺點:容易出現局域網中IP地址沖突
優點:其他宿主機可以直接訪問虛擬主機
橋接的方式是虛擬機通過 vmnet0 這塊虛擬網卡來和主機上面的網卡進行連接,進而進行通信的。
橋接模式的虛擬機的IP地址需要和主機的IP地址在同一個網段,並且子網掩碼,網關,與DNS也需要和主機的一致才可以。
3. 僅主機模式
特點:虛擬主機網絡只能和宿主機或其他虛擬主機建立通訊
缺點:不能連接外網
優點:更加安全
主機模式通過主機的Vmnet1來連接虛擬機的VMnet1,這樣做使得虛擬機只能夠和主機進行通信,而不能夠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