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品價值分析
某標注平台產品,具備了外部需求承接、外部公會入駐的能力。以數據標注平台的標准來看,它具備了連接數據需求方和數據標注方的完整能力,具備了多種任務的標注能力,任務和人員的管理能力。目前平台已經具備了連接需求兩端和提供數據標注能力的核心價值,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平台的價值,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讓需求兩端連接的用戶數極大的增加。
某平台具有典型的跨邊網絡效應,即需求端人數的增加會顯著提升供給端用戶的體驗,反之亦然。同時,平台也具有負向的同邊網絡效應,即需求端人數的增加會降低同為需求端用戶的體驗。或者供給端用戶的增加,會降低同為供給端用戶的體驗。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平台上的標注員越多,作為數據發包方就有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擁有更大的薪資議價權。而標注員人數的增多,當超出發包方的需求后,就會降低標注員群體的平均薪資。
所以某平台既需要增加供給方和需求方的用戶數,也需要降低或者轉移負向同邊網絡效應帶來的弊端。
2. 引爆用戶增長點
想要引爆用戶增長,是應該先建立一定規模的標注團隊呢,還是應該找到一定數量的數據發包方?我認為,適合率先擴大群體規模的一方應當具有以下特征:1. 時間機會成本低,不會因為一段時間內沒有滿足需求而迅速離開。2. 群體規模的擴大需要較長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3. 群體具有明顯的臨界值效應,即只有當群體規模達到一個值以后,才能提供一定的價值。
符合以上特征的顯然是平台上的標注員群體,標注員來到平台的主要目的是賺錢,我們要怎樣吸引更多標客呢。首先,類比一個人線下尋找工作的心理活動,他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提供工作的企業是否誠信可靠,然后是工作的回報如何,工作內容是否喜歡,工作時間、人際關系等…
把視角拉回到平台這里,我們需要通過產品設計、宣傳、用戶分享(邀請新用戶、邀請做任務,獲得獎勵)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潛在用戶對平台的認可度。然后,我們需要通過用戶案例讓標客對工作回報有一個直觀的了解。通過新手任務,讓新用戶沿着一條阻力最小的通道了解標注工作,並能夠醒目、及時地查看到勞動轉化為薪資的過程。其中見效最快的手段是通過宣傳活動拉新。
當標客群體的數量建立起來后,還要在標注能力、成本、質量上達到市場領先水平,才能夠吸引標注任務的發包方入駐平台。大部分情況下,任務發包方最看中數據的質量,其次是時效性和成本。所以不妨提供一些體驗服務,凸顯平台在以上方面的優勢,尤其是和市場競爭者相比的優勢。
3. 網絡效應的揚長避短
標客越多,數據發包者的體驗越好。數據發包者越多,標客的體驗越好。優勢方面不再贅述。但是隨着數據發包方的增多,由於競爭原因,會降低其他發包方的體驗。對於標客的增長,標客群體也有相同的體驗,只不過體驗下降的拐點會比發包方體驗的拐點更遲。就好像企業間的競爭通常比求職者之間的激烈,商家之間的競爭通常比消費者之間的激烈。由於用戶體驗難以量化,為了量化分析,我們需要先研究用戶數量與用戶給平台帶來的利潤之間的關系。
3.1 研究利潤最大點的用戶數量
假設發包方的任務充足,標注員數量增加會導致邊際成本(MC)先降后增,邊際利潤(MR)遞減。當MR=MC時,總利潤最大,此時的標注員數量是利潤最大點的用戶數量。對發包方最佳數量的研究方法相同。
注意,由於牽涉到利潤,所以只能研究針對外部發包方的任務場景。邊際成本(MC)是每增加一個標客帶來的薪資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邊際利潤(MR)是每增加一個標客,帶來的利潤增長(客戶報價-各種成本)。
3.2 維持跨邊用戶數量平衡
得到最大利潤下的用戶數量以后,在運營時就要注意,但一邊的用戶接近臨界值時,就要增加另一邊的用戶數,以避免用戶增長的效益被浪費。
3.3 降低同邊用戶的競爭
降低同邊用戶競爭有多種辦法:分流部分用戶到競爭不激烈的任務、優先照顧高價值用戶、讓低價值用戶多練習快成長(練習任務)。
展開解釋下優先照顧高價值用戶:優先將任務推送給效率、正確率較高的標客;(1.建立標客標簽、公會標簽、發包方標簽;2.任務推薦;3. 公會競賽贏取禮包)
4. 贏利點
供需雙方差價:發包方和任務承接方報價的差價。
培訓費:培訓任務承接方。
定制服務:定制標注功能。
增值服務:對質量和時效要求極高的需求方,收取增值服務費。
5. 總結
做平台產品的關鍵是,了解平台服務的兩端的用戶角色是誰;跨邊和同邊用戶之間的影響關系;優先引入哪一邊的用戶;如何讓平台兩端的用戶建立起互相需要的關系;如何增強正向網絡效應,降低負向網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