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協議格式及地址簡單理解


IPV4協議格式

首部

版本

 

4位

首部長度

4位

服務類型

DSCP+ECN

6+2=8位

總長度

 

16位

標識

16位

標志

3位

分片偏移

13位

生存時間

8位

協議

8位

首部校驗和

16位

源IP地址

32位

目的IP地址

32位

選項 + 填充

0 – 40 字節

數據

 

             

說明:

版本:              IP協議版本,4

首部長度:     4位,表示范圍0-15,每個位表示的單位長度是4字節,所以首部長度最大60字節,並且是4的整數倍。

服務類型:     (TOS)Type of service,最開始(RFC971)用前3位表示8個優先級,數字越大優先級越高,IP優先級如下:

0、  盡力服務數據;1、中優先級數據;2、高優先級數據;3、呼叫信號;4、視頻會議;5、語音;6、預留;7、預留。

后(RFC2474)因8個級別不夠,改為前6位為DSCP(6位區分服務碼點),(RFC3168)后兩位顯示擁塞通知ECN。

 

Dscp的值有兩種表示方法,數字和關鍵字兩種形式。

數字形式映射到已定義的PHB(per-hop-behavior)標識碼,一共64(2^6)個。

但這種表示方式比較難讀懂,於是有了關鍵字形式:

                   Class selector(CS):后三位是0,即 CS6為101000;

                   Expedited Forwarding(EF):101110,是一個較高優先級;

                   Assured Forwarding(AF):前三位除以8,得到一個數,是ipv4優先級,余數是丟包優先級,例如AF12,SDCP為001 100,001是ipv4優先級1,

                   Default(BE):000 000

 

 

 

 

總長度:        16位,故ipV4數據報總長度 2^16 = 65536。數據部分長度就是該總長度 – 首部長度*4。

標識:             由IP模塊為每個IP數據報設置成不同的值,用於分片和重組

標志:             3位,分別為0,DF,MF。

                           DF為don’t fragment不分片,1不分片,0分片;MF為more fragment,1時表示還有分片,0時表示最后一個分片。

分片偏移:   表示分片在整個數據報中的位置。

生存時間:   TTL(time-to-live),也叫跳數。每個路由器-1,減到0時丟棄。

協議:             使用該IP數據報的高層協議,例如1表示CMP、2表示IGMP,6表示TCP,17表示UDP,89表示OSPF。

檢驗和:        16位反碼加法,校驗IP首部。

 

IPV4地址

之前分類,安裝4個十進制數中的前幾位把IP地址分為了幾類,后來就無類了,靠子網掩碼來隨意划分網絡和主機。把4個十進制化成二進制數字,然后和子網掩碼進行邏輯與計算,得出的就是網絡部分,后面的是主機部分。

         網絡部分就像電話區號,主機部分就像電話號,在子網內唯一,這個子網是用過路由器划分的,也就是一個路由器下面的每個主機要分配同樣的網絡號,即IP地址前n位和相應子網掩碼相同。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