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經熱心群友提醒,本文內容可能存在部分理解問題,還未來得及做驗證,會盡快驗證並修復
非常抱歉,昨天電腦玩廢了,跑了大半個北京都沒招,最終直接重裝系統了。所以沒來得及更新,抱歉。
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主題,搭建好項目后,我們來嘗試composition語法,本來想講一節大的語法,但是發現ref和reactive這個東西還挺多的,所以將就這兩個API進行一波分享
老規矩先上完整代碼片段
<template> <div class="test"> <h1>ref && reactive</h1> <h2> ref:{{ count }} </h2> <h2> reactive:{{ reactiveField }} </h2> <h2> reactive:{{ a[0].a }} </h2> <button @click="addRef"> addRef </button> <button @click="addReactive"> addReactive </button> <button @click="addA"> addA </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ref, reactive, toRefs}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 const count = ref(0) const state = reactive({ reactiveField: 0, a: [ { a:1 } ] }) const addRef = () => { count.value++ } const addReactive = () =>{ state.reactiveField++ } const addA = () => { state.a[0].a++ } return { count, ...toRefs(state), addA, addRef, addReactive } } } </script> <style lang="scss" scoped> .test { color: red; } </style>
上面這么多,我只是在做同一件事情,雙向數據綁定。vue一共提供了兩種數據響應式監聽,有點React Hooks的味道了。ref 函數傳入一個值作為參數,返回一個基於該值的響應式Ref對象,該對象中的值一旦被改變和訪問,都會被跟蹤到,就像我們改寫后的示例代碼一樣,通過修改 count.value 的值,可以觸發模板的重新渲染,顯示最新的值。
其實,除了 ref 函數,Vue3.0中還提供了另外一個可以創建響應式對象的函數,那就是 reactive 函數。下面就來說說為什么要提供兩種API
1、是為了適應不同的寫法的人群
有的人可能喜歡這種寫法
const a = 1 const b = 2
也有的人可能喜歡這種寫法
const field = { a : 1, b : 1 }
在這里不評價哪種合適,也沒有什么准確的答案,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一,我們使用了2個變量來存儲值;而風格二則當作對象的屬性存儲。這兩種風格的代碼工作的都沒問題,關鍵在於個人或團隊的偏好:使用單獨的變量還是使用對象封裝,我覺得ref更偏向於第一類人,而reactive更偏向於第二類吧
2、ref只可以監聽簡單數據,reactive可以監聽所有數據
ref這種寫法簡單,但也有弊端,經過嘗試,我發現他只能監聽一些如數字、字符串、布爾之類的簡單數據而如果需要監聽如上面代碼一樣的jsonArray我們在vue2種都會使用$set來進行變更,到了vue3我們終於可以愉快的使用reactive來實現了。
3、使用方式不一樣
1、ref修改數據需要使用這樣count.value=xxx的形式,而reactive只需要state.reactiveField=值這樣來使用
2、第二點體現在template中引用時候為reactiveField,不需要state,也就是說我reactive對象里面字段是應該直接使用的
3、體現在reactive在return時候需要toRefs來轉換成響應式對象
目前剛剛接觸,我總結出的不同大概就這么些吧,我上面也提到了使用reactive需要用toRefs來包裹,那這個函數干嘛用的呢?
toRefs函數我是這么理解的 他能將reactive創建的響應式對象,轉化成為普通的對象,並且這個對象上的每個節點,都是ref()類型的響應式數據。
今天分享大概就這么多吧,我還要去吧軟件都安裝回來,,,,下一次分享內容:composition生命周期、計算屬性、watch屬性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