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是地表單元陡緩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離的比值稱為坡度。
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數法、密位法和分數法四種,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數法較為常用。
(1)百分比法
表示坡度最為常用的方法,即兩點的高程差與其水平距離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坡度 = (高程差/水平距離)x100%
(2)度數法
用度數來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數計算而得,其公式如下:
通常,將坡度分為五級:
1級:坡度≤2度
2級:2<坡度≤6度
3級:6<坡度≤15度
4級:15<坡度≤25度
5級:坡度>25度
ArcGIS中的坡度計算工具:
Z 因子
z 單位與輸入表面的 x,y 單位不同時,可使用 z 因子調整 z 單位的測量單位。計算最終輸出表面時,將用 z 因子乘以輸入表面的 z 值。
如果 x,y 單位和 z 單位采用相同的測量單位,則 z 因子為 1。這是默認值。
如果 x,y 單位和 z 單位采用不同的測量單位,則必須將 z 因子設置為適當的因子,否則會得到錯誤的結果。例如,如果 z 單位是英尺而 x,y 單位是米,則應使用 z 因子 0.3048 將 z 單位從英尺轉換為米(1 英尺 = 0.3048 米)。
下面是如何確認z因子的方法說明:當輸入的柵格數據是球面坐標系時,z因子的正確使用尤為重要,其采用的十進制較多。如果輸入表面柵格不再投影坐標系中,則從山體陰影中得到的輸出看起來通常會很奇怪。這是由於在水平地面單位與高程z單位之間的測量存在差異。由於經度的長度隨着緯度而變化,因此需要為該緯度指定一個適當的z因子。如果x,y單位是十進制而z單位是米,則一些適用於特殊緯度的適當z因子如下表:
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123zxc/p/5991927.html
https://desktop.arcgis.com/zh-cn/arcmap/latest/tools/3d-analyst-toolbox/slop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