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cene數據與Sketchup數據的交互


博主給大家介紹一下ArcScene數據與Sketchup數據的交互

應用軟件:ArcGIS10.2、Sketchup、Photoshop

(1)利用Google earth影像采集小區主要建築物。可以采取將Google影像下載配准,在arcmap中進行采集,也可以在google earth 中進行采集,輸出KML,然后導入到arcmap中。Pgdb中添加“height”屬性字段,里面存儲每棟建築物高度。一般假設每層建築為3m,建築物高度=層數*3

(2)ArcScene中對采集的建築物2D數據進行拉伸。

 

(3)使用工具 Layer 3D to Feature Class 轉出,轉到 GBD 中,以 Multipatch 的形式存儲。

 

(4)將其轉為 COLLADA 格式,一種開放式的3D標准數據

 

(5)  導入到Sketchup

  COLLADA 數據導入到sketchup

(6)  紋理照片處理

得到校區的建築物紋理之后,便開始對照片進行處理。在照片處理時要選擇那些清晰,拍攝效果沒有變形的照片。本次開發使用Photoshop CS3軟件進行,其操作過程分為照片裁剪調整和照片的處理,其過程如下:

照片裁剪和調整

① 選取照片素材:打開Photoshop CS3在文件列表下選擇打開。

② 點擊工具條上的矩形選擇工具在畫布上拖動選區,選擇需求區域,單擊“圖像—裁剪”后,Photoshop便將裁剪后的區域單獨建立成一個新圖層。

③ 借助PS輔助線定位矩形,確定所要裁剪調整的貼圖的范圍。

④ 在畫布中鼠標右鍵(或按CTRL+T)使用自由變換對圖層編輯,將圖層調整為可供模型使用的貼圖。

⑤ 選取斜切工具在自由變換四個角上拖拽調整,將貼圖四角對應到四條輔助線交叉點上。

⑥ 素材調整完成后選擇裁剪工具將多余部分去除。

照片處理

① 單擊工具箱中的“縮放”工具,放大顯示照片中需要修復的位置。

② 單擊工具箱中的修復畫筆工具,在屬性欄中設置畫筆筆頭的像素,設置“模式”選項為“替換”。

③ 使用矩形框圈定要修復的區域。在放大圖片的基礎上進行修復會達到更好的修復效果。

④ 按住Alt”鍵,同時單擊鼠標左鍵設置取樣點,然后按住左鍵拖曳鼠標對選中區域進行修復。亦可選擇修補工具進行圖像的修復。

⑤ 在修復工程中需要多次進行取樣點設置,使修復后的圖像融合效果更加逼真。

⑥ 釋放鼠標左鍵后,單擊“選擇—取消選擇”(或者“Ctrl+D”)。

 將處理后的圖片保存尺寸為2N次冪貼圖,貼圖尺寸最大為512JPG圖像,或按快捷鍵ALT+CTRL+I打開圖像大小菜單,並輸入尺寸大小。處理前和處理后的如下圖所示:

             

處理前                                                 處理后

 

(7)利用Sketchup進行建築物紋理貼圖。

紋理的采集完成之后,便開始進行建築物貼圖,該過程在SketchUp軟件中完成。貼圖過程並不復雜,只需將已經修改過的紋理以.jpg的格式通過“import”導入到要貼的建築物上,並使用工具對其大小、位置進行調整,使其與建築物的實際情況相符即可。在貼圖過程中,以“use as texture”方式導入貼圖,不但視覺效果逼真,而且方便快捷,即達到美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貼圖調整時有四個顏色的別針,分別是:紅、綠、黃、藍。它們分別代表平移旋轉貼圖、放大縮小貼圖、貼圖透視變形、貼圖平行變形四種不同的操作。用鼠標點選這些別針,可以實現四種相應的操作。

(8)sketchup中將處理好后的模型導出為.dae文件。

(9)打開ArcSence,打開3D編輯工具->選擇模型->開始編輯->模型替換->選擇剛剛導出的處理好的建築物模型進行替換即可。

(10)循環7,8,9步,將所有的校園建築模型全部替換,獲得ArcScene下的三維模型,可以瀏覽查詢

 

(11)在Google Earth中三維數據的瀏覽,直接導入全部的第8步的模型(DAE格式)

 

 完成

 

 

注:步驟參考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系刪除。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今日歌曲推薦:

你要的全拿走—李嘉格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