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復試面試准備——計算機組成原理篇


第1章——計算機系統概述

馮諾依曼結構的特點

  1. 計算機由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輸出設備組成
  2. 指令和數據以同等地位存儲在存儲器中,按地址訪問
  3. 指令數據均用二進制表示
  4. 指令順序存放,順序執行
  5. 以運算器為中心(現代計算機以存儲器為中心)

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機器語言之間的關系

image-20200419095503749

編譯和解釋的區別

都是翻譯的方式

編譯:將源代碼轉化成目標代碼文件,然后執行

解釋:邊翻譯邊執行,無目標代碼文件

機器字長、指令字長、存儲字長區別

機器字長:計算機可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一般等於CPU內部寄存器的大小

指令字長:一個指令字包含的二進制代碼位數(一般為存儲字長的整數倍)

存儲字長:一個存儲單元存儲的二進制代碼長度(MDR的位數)

什么是CPI,MIPS

CPI:執行一條指令所需時鍾周期數

MIPS:每秒多少百萬條指令=主頻/CPI

第2章——數據的表示和運算

在計算機中為什么采用二進制表示數據

  1. 從可行性角度,二進制只有兩種狀態0和1,很多電子元件都能表示這兩種狀態
  2. 從運算簡易性角度,二進制運算法則少,運算簡單,有利於簡化計算機硬件結構
  3. 從邏輯角度,0和1對應邏輯代數的假和真,有邏輯代數理論基礎

第3章——存儲系統

存取時間和存取周期的區別

存取時間: 從啟動一次存儲器到完成該操作的時間

存取周期:兩次獨立訪問存儲器操作之間的最小間隔

存取周期=存取時間+恢復時間

SRAM和DRAM的區別

SRAM由雙穩態觸發器構成,速度快,用來做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DRAM由電容來存儲數據,需要刷新,用作內存,采用地址復用技術

高位交叉編址和低位交叉編址的區別

高位:地址中體號在前,連續的地址在同一個模塊中

低位:地址中體號在后,連續的地址分布在不同的模塊中,可以用流水線機制降低存取時間

Cache與主存的映射方式有哪些

  1. 直接映射:主存塊放在Cache的唯一位置
  2. 全相聯映射:主存塊可放在Cache的任意位置
  3. 組相聯映射:將Cache分為若干組,主存塊可放在每組的任意位置

Cache的寫策略

寫直通+非寫分配:命中,則同時寫入Cache和主存,不命中,則只寫入主存,不調塊

寫回+寫分配:命中,則只修改Cache,不寫入主存,不命中,則將主存塊調入Cache,更新這個Cache塊

第4章——指令系統

指令的尋址方式有哪些

  1. 順序尋址

    通過程序計數器(PC)加一,自動生成下一條指令的地址

  2. 跳躍尋址

    通過轉移指令實現,由本條指令給出下一條指令地址的計算方式

數據尋址的方式有哪些

  1. 隱含尋址
  2. 立即數尋址:直接給出操作數
  3. 直接尋址:給出操作數在主存中的地址
  4. 間接尋址:給出操作數在主存中的地址的地址
  5. 寄存器尋址:給出存儲操作數的寄存器地址
  6. 寄存器間接尋址:在寄存器中給出操作數在主存中的地址
  7. 相對尋址:給出相對於當前指令的位移量
  8. 基址尋址:給出相對於基址寄存器中地址的位移量,基址寄存器中的值一般不可變
  9. 變址尋址:給出相對於變址寄存器中地址的位移量,變址寄存器中的值由用戶指定,可變

CISC和RISC的區別

CISC:指令集復雜,數目多,指令長度不固定,尋址方式多,采用微程序控制,可使用的通用寄存器少

RISC:指令集簡單,數目少,定長指令,只有Store/Load指令可以訪存,尋址方式少,采用組合邏輯控制,可使用通用寄存器多

第5章——中央處理器

CPU的組成

  1. 運算器
    • 算數邏輯單元(ALU)
    • 累加寄存器(ACC)
    • 程序狀態字寄存器(PSW)
    • 通用寄存器
    • 暫存寄存器、移位器、計數器
  2. 控制器
    • 程序計數器(PC)
    • 指令寄存器(IR)
    • 指令譯碼器(ID)
    • 存儲器地址寄存器(MAR)
    • 存儲器數據寄存器(MDR)
    • 時序系統、微操作信號發生器

什么是指令周期、機器周期和時鍾周期

指令周期:CPU每取出並執行一條指令所需的全部時間

機器周期:執行指令周期中一步相對完整的操作所需的時間(如取值周期),通常取機器周期為存取周期

時鍾周期:計算機主頻的倒數,是計算機運行的最基本時序單位

指令周期的划分

  1. 取指周期:根據PC的內容從主存中取出指令放入IR中
  2. 間址周期:取操作數的有效地址
  3. 執行周期
  4. 中斷周期

影響流水線性能的因素

  1. 資源沖突

    多條指令在同一時刻爭用同一資源而形成的沖突

    解決:前一條指令訪存時,后一條指令暫停一個時鍾周期

  2. 數據沖突

    必須等待前一條指令執行完才能執行后一條指令

    解決:數據旁路技術(前一條指令的結果不用寫回寄存器組,直接作為后一條指令的輸入)、暫停幾個時鍾周期、編譯調整順序

  3. 控制沖突

    轉移指令和其他改變PC值得指令造成斷流

    解決:分支預測、預取兩個方向上的目標指令

第6章——總線

數據總線和數據通路的區別

數據總線:承載數據的媒介

數據通路:各個功能部件通過數據總線連接形成的數據傳輸路徑

總線仲裁的方式有哪些

image-20200421100009274

第7章——輸入/輸出系統

磁盤存取時間的構成

  1. 尋道時間:磁頭移動到目標磁道的時間
  2. 旋轉延遲時間:磁頭定位到所在扇區的時間
  3. 傳輸時間:傳輸數據的時間

中斷處理的過程

  1. 關中斷
  2. 保存斷點:將PC壓入堆棧
  3. 中斷服務程序尋址
  4. 保存現場和屏蔽字(PSW,通用寄存器值)
  5. 開中斷
  6. 執行中斷服務程序
  7. 關中斷
  8. 恢復現場和屏蔽字
  9. 開中斷
  10. 返回斷點

image-20200421103018736

DMA方式和中斷方式的區別

  1. 中斷響應只在中斷周期時響應,DMA請求的響應可以在每個機器周期結束時
  2. 中斷傳輸過程中要CPU的干預,DMA不需要
  3. DMA請求的優先級高於中斷請求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