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而言,被測對象的性能需求,會在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給出,如單位時間內的訪問量需達到多少?業務響應時間不超過多少?業務成功率不低於多少?硬件資源耗用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中。
- 如下性能指標非常明確
- 如若需求不明確情況下,需要去提取性能需求
- 從用戶應用角度考慮,被測對象常用業務性能存在瓶頸的話,很容易引起用戶的反感;如登錄功能,輸入賬戶密碼,點擊登錄到登錄成功過程,如果耗時1分鍾,這樣的速度用戶是絕對無法忍受的;但是不常用的功能,如匯總報表類的,一年用不到幾次,時間長點也就無所謂了
- 不同的應用頻率決定了用戶的感受,也決定了測試需求;針對電商而言,商城用戶常用的功能,且存在大量用戶使用的業務為,注冊、登錄、瀏覽商品及購買業務等
2、通常情況下,性能測試專注被測對象的時間與資源利用特性及穩定性;時間特性,即被測對象實現業務交易過程中所需的處理時間,從用戶角度來說,越短越好;資源利用特性,即被測對象的系統資源占用情況,一般 Web 端不關注客戶端的資源占用情況,僅關注服務端,通常為服務器的 CPU、內存、網絡帶寬、磁盤等
- 並發數
- 並發,即為同時出發,從應用系統架構層面來看,並發意為單位時間內服務器接收到的請求數。客戶端的某個具體業務行為包括了若干個請求,因此並發數被抽象理解為客戶端單位時間內發送給服務端的請求,而客戶端的業務請求一般為用戶操作行為,因此並發數也可理解為並發用戶數,而這些用戶是虛擬的,又稱為虛擬用戶
- 響應時間
- 一般指客戶端發出請求到接收到服務端的響應數據所消耗的時間
- 吞吐量
- 單位時間內系統處理用戶請求的數量,衡量方式如下
- 請求數 / 單位時間
- 點擊數 / 單位時間
- 字節數 / 單位時間
- 單位時間內系統處理用戶請求的數量,衡量方式如下
- 系統資源耗用
- 客戶端與服務器系統各項硬件資源的耗用情況,如 CPU 使用率、內存使用率、網絡帶寬占用率、磁盤 I/O 輸入輸出量等
- 業務成功率
- 用戶發起了多筆業務請求,成功的比率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