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模型用於分析事物的協調發展水平。耦合度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實現協調發展的動態關聯關系,可以反映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程度。協調度指耦合相互作用關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它可體現出協調狀況的好壞。
耦合協調度模型共涉及3個指標值的計算,分別是耦合度C值,協調指數T值,耦合協調度D值。並且最終結合耦合協調度D值和協調等級划分標准,最終得出各項的耦合協調程度。
操作步驟
案例:當前有計算出某城市2011~2016共6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數據。希望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城市發展的耦合協調程度,以及城市發展的耦合協調等級水平。
注:一般模型中包含多層指標,可使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層次分析法等方法計算各層次的指標權重,以得到綜合得分。
(1)無綱量化處理
一般在進行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前,需要對數據進行標准化或歸一化處理等,以消除量綱影響。此時可使用SPSSAU【生成變量】功能中的[標准化]或[歸一化]。
如果數據處理后出現數值為0(也或者數據本身就為數字0),因此,可在處理結果后需加上一個略大於零的正數, 比如采用加 0.001 進行處理。
(2)耦合協調度分析
使用路徑:[綜合評價]--[耦合協調度]
分析前需要設定指標權重,該值由專業知識而定,默認情況下,SPSSAU認為所有分析項的權重一致。如果想自己設置,可通過“指標權重”進行設置。
(3)結果分析
本次針對某市2011~2016共6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數據進行耦合協調度分析(上表格中第1項~第6項,事實上就是2011~2016年的意思)。上表格可以看到,隨着年份的變化(從2011~2016),耦合協調程度逐漸變好,從輕度失調到優質協調。
具體耦合協調度D值用於耦合協調等級及划分標准如下表格,研究人員可根據標准進行判斷。
最后可將結果整理成表格形式,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