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 - 世界時
Universal Time
世界時是最早的時間標准。在1884年,國際上將1s確定為全年內每日平均長度的1/8.64×104。以此標准形成的時間系統,稱為世界時,即 UT1。
1972年國際上開始使用國際原子時標,從那以后,經過格林威治老天文台本初子午線的時間便被稱為世界時,即UT2,或稱格林威治時間(GMT),是對地球轉速周期性差異進行校正后的世界時。
TAI - 國際原子時
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
1967年第13屆國際度量衡會議上通過一項決議,定義1s為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這是利用銫原子振盪周期極為規律的特性。
現在用的時間就是1971年10月定義的國際原子時,是通過世界上大約200多台原子鍾進行對比后,再由國際度量衡局時間所進行數據處理,得出的統一的原子時。
GMT - 格林尼治標准時間,格林威治平均時間
Greenwich Mean Time
由於地球軌道並非圓形,其運行速度又隨着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改變而出現變化,因此視太陽時欠缺均勻性。視太陽日的長度同時亦受到地球自轉軸相對軌道面的傾斜度所影響。為了要糾正上述的不均勻性,天文學家計算地球非圓形軌跡與極軸傾斜時對視太陽時的效應。
平太陽時就是指經修訂后的視太陽時。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的平太陽時稱為世界時(UT0),又叫格林尼治平時(GMT)。
一個GMT格式表示的例子是:
Thu, 15 Sep 2011 12:13:41 GMT
UTC - 協調世界時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UTC是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制定和推薦的,UTC相當於本初子午線(即經度0度)上的平均太陽時。它是經過平均太陽時(以格林威治標准時間GMT)、地軸運動修正后的新時標以及以「秒」為單位的國際原子時所綜合精算而成的時間,計算過程相當嚴謹精密,因此若以「世界標准時間」的角度來說,UTC比GMT來得更加精准。其誤差值必須保持在0.9秒以內,若大於0.9秒則由位於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事務中央局發布閏秒,使UTC與地球自轉周期一致。所以基本上UTC的本質強調的是比GMT更為精確的世界時間標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其實是個更精確的GMT。
LT - 本地時間
LocalTime
所在時區的時間。UTC或GMT與LT如下的換算關系:LT=UTC+時區差
。在東區是加相應的時區差,西區是減相應的時區差。如北京是東八區,則北京時間=UT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