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配置具體的模式主要有以下這幾種:STA模式、AccessPoint模式、Monitor模式、Ad-hoc(IBSS)模式、WDS模式、Mesh模式。
第一種:STA模式
任何一種無線網卡都可以運行在此模式下,這種模式也可以稱為默認模式。在此模式下,無線網卡發送連接與認證消息給熱點,熱點接收到后完成認證后,發回成功認證消息,此網卡接入無線網絡。這種模式下,wifi工作於從模式
第二種:AccessPoint模式
在一個無線網絡環境中,無線熱點是作為一個主設備,工作於主模式(Master mode)。通過管理控制可控制的STA,從而組成無線網絡,也有相應的安全控制策略。由AP形成的網絡,由AP的MAC地址唯一識別。熱點完成創建后,會由熱點創建一個被別的設備可識別的名稱,稱為SSID。在Linux下,要使用AP模式,必須使系統支持hostapd。
第三種:Monitor模式
這種模式下,所有的數據包無過濾地傳輸到主機,此模式下主要查看網絡中出了那些故障。在支持MAC80211的一般設備中,工作於Monitor模式下,可以有效地對整個網絡進行監控,在此模式下,可以實現數據包的注入,在用戶模式下,想要在應用程序中部署MLME(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Sublayer Management Entity)非常有用。
第四種:Ad-hoc(IBSS)模式
Ad-hoc又稱為獨立基本業務集,用以創建一個無線網絡,此網絡中不需要熱點(AP),此網絡中的每個節點的地位都是對等的,此模式用以連接幾個不能通過基站進行通信的電腦。ad-hoc模式就和以前的直連雙絞線概念一樣,是P2P的連接,所以也就無法與其它網絡溝通了。一般無線終端設備像PMP、PSP、DMA等用的就是ad-hoc模式。
在家庭無線局域網的組建,大家都知道最簡單的莫過於兩台安裝有無線網卡的計算機實施無線互聯,其中一台計算機連接Internet就可以共享帶寬。Ad-Hoc結構是一種省去了無線AP而搭建起的對等網絡結構,只要安裝了無線網卡的計算機彼此之間即可實現無線互聯;其原理是網絡中的一台電腦主機建立點對點連接相當於虛擬AP,而其它電腦就可以直接通過這個點對點連接進行網絡互聯與共享。
由於省去了無線AP,Ad-Hoc無線局域網的網絡架設過程十分簡單,不過一般的無線網卡在室內環境下傳輸距離通常為40m左右,當超過此有效傳輸距離,就不能實現彼此之間的通訊;因此該種模式非常適合一些簡單甚至是臨時性的無線互聯需求。
第五種:WDS模式
WDS全名為無線分布式系統。以往在無線應用領域中它都是幫助無線基站與無線基站之間進行聯系通訊的系統。WDS的功能是充當無線網絡的中繼器,通過在無線路由器上開啟WDS功能,讓其可以延伸擴展無線信號,從而覆蓋更廣更大的范圍。WDS可以讓無線AP或者無線路由器之間通過無線進行橋接(中繼),而在中繼的過程中並不影響其無線設備覆蓋效果的功能。這樣我們就可以用兩個無線設備,讓其之間建立WDS信任和通訊關系,從而將無線網絡覆蓋范圍擴展到原來的一倍以上,大大方便了我們無線上網。
第六種:mesh模式
Mesh接口使設備之間動態建立路由,從而實現通信。無線Mesh網絡中,任何無線設備節點都可以同時作為AP和路由器,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可以發送和接收信號,每個節點都可以與一個或者多個對等節點進行直接通信。這種結構的最大好處在於:如果最近的AP由於流量過大而導致擁塞的話,那么數據可以自動重新路由到一個通信流量較小的鄰近節點進行傳輸。依此類推,數據包還可以根據網絡的情況,繼續路由到與之最近的下一個節點進行傳輸,直到到達最終目的地為止。這樣的訪問方式就是多跳訪問。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柚子君.」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gengkui9897/article/details/8496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