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控制反轉( Inversion of Control ), 我覺得有必要先了解軟件設計的一個重要思想:依賴倒置原則(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
什么是依賴倒置原則?
假設我們設計一輛汽車:先設計輪子,然后根據輪子大小設計底盤,接着根據底盤設計車身,最后根據車身設計好整個汽車。這里就出現了一個“依賴”關系:汽車依賴車身,車身依賴底盤,底盤依賴輪子。





由於我們修改了輪胎的定義,為了讓整個程序正常運行,我們需要做以下改動:



這里我只需要修改輪胎類就行了,不用修改其他任何上層類。這顯然是更容易維護的代碼。不僅如此,在實際的工程中,這種設計模式還有利於不同組的協同合作和單元測試:比如開發這四個類的分別是四個不同的組,那么只要定義好了接口,四個不同的組可以同時進行開發而不相互受限制;而對於單元測試,如果我們要寫Car類的單元測試,就只需要Mock一下Framework類傳入Car就行了,而不用把Framework, Bottom, Tire全部new一遍再來構造Car。
這里我們是采用的構造函數傳入的方式進行的依賴注入。其實還有另外兩種方法:Setter傳遞和接口傳遞。這里就不多講了,核心思路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實現控制反轉。

那什么是控制反轉容器(IoC Container)呢?其實上面的例子中,對車類進行初始化的那段代碼發生的地方,就是控制反轉容器。

因為采用了依賴注入,在初始化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會寫大量的new。這里IoC容器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容器可以自動對你的代碼進行初始化,你只需要維護一個Configuration(可以是xml可以是一段代碼),而不用每次初始化一輛車都要親手去寫那一大段初始化的代碼。這是引入IoC Container的第一個好處。
IoC Container的第二個好處是:我們在創建實例的時候不需要了解其中的細節。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自己手動創建一個車instance時候,是從底層往上層new的:

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整個Car/Framework/Bottom/Tire類構造函數是怎么定義的,才能一步一步new/注入。
而IoC Container在進行這個工作的時候是反過來的,它先從最上層開始往下找依賴關系,到達最底層之后再往上一步一步new(有點像深度優先遍歷):

這里IoC Container可以直接隱藏具體的創建實例的細節,在我們來看它就像一個工廠:

我們就像是工廠的客戶。我們只需要向工廠請求一個Car實例,然后它就給我們按照Config創建了一個Car實例。我們完全不用管這個Car實例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創建出來。
實際項目中,有的Service Class可能是十年前寫的,有幾百個類作為它的底層。假設我們新寫的一個API需要實例化這個Service,我們總不可能回頭去搞清楚這幾百個類的構造函數吧?IoC Container的這個特性就很完美的解決了這類問題——因為這個架構要求你在寫class的時候需要寫相應的Config文件,所以你要初始化很久以前的Service類的時候,前人都已經寫好了Config文件,你直接在需要用的地方注入這個Service就可以了。這大大增加了項目的可維護性且降低了開發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