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7層模型的小結 :
在7層模型中,每一層都提供一個特殊的網絡功能。從網絡功能的角度看:下面4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和傳輸層)主要提供數據傳輸和交換功能,即以節點到節點之間的通信為主;第4層作為上下兩部分的橋梁,是整個網絡體系結構中最關鍵的部分;而上3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則以提供用戶與應用程序之間的信息和數據處理功能為主。簡言之,下4層主要完成通信子網的功能,上3層主要完成資源子網的功能。以下是TCP/IP分層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F│W│F│H│G│T│I│S│U│E | |
│ ││N│I│H│T│T│O│E│R│M│S│ | |
│第四層,應用層 ││S│N│O│P│T│P│L│C│T│E│M| |
│ ││ │G│I│ │P│H│N│ │P│N│A│ 其他 |
│ ││ │E│S│ │ │E│E│ │ │E│I | |
│ ││ │R│ │ │ │R│T│ │ │T│L | |
└───────——─┘└─┴─┴─-┴─┴─-┴─┴─-┴─┴─-┴─┴------————
┌───────—–─┐┌─────────——-┬──——–─────────┐
│第三層,傳輸層 │ | TCP | UDP |
└───────—–─┘└────────——-─┴──────────——–─┘
┌───────—–─┐┌───—-──┬───—─┬────────——-──┐
│ │ | │ICMP│ I G M P |
|第二層,網絡層│ | └──—──┘ |
│ │ | IP |
└────────—–┘└────────────────────————-─-┘
┌────────—–┐┌─────────——-┬──────——–─────┐
│第一層,網絡接口││ARP/RARP | 其它 |
└────────——┘└─────────——┴─────——–──────┘
TCP/IP四層參考模型
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ISO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I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層:網絡接口層 也就是物理層
包括用於協作IP數據在已有網絡介質上傳輸的協議。實際上TCP/IP標准並不定義與ISO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相對應的功能。相反,它定義像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這樣的協議,提供TCP/IP協議的數據結構和實際物理硬件之間的接口。
第二層:網絡層
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網絡層。本層包含IP協議、RIP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負責數據的包裝、尋址和路由。同時還包含網間控制報文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來提供網絡診斷信息。
第三層:傳輸層
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它提供兩種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其中TC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數據流運輸服務,UDP協議(Use Datagram Protocol)提供不可靠的用戶數據報服務。
第四層:應用層
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應用層和表達層。因特網的應用層協議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傳輸協議)、Gopher、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Telent(遠程終端協議)、SMTP(簡單郵件傳送協議)、IRC(因特網中繼會話)、NNTP(網絡新聞傳輸協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