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方法計算和使用說明 - 詳細版


摘自《小韭的學習圈》


一、A股總體的估值方法

我的估值方法,是以股債利差為核心來進行估值的。類似的方法並非我首創,早在1997年,美聯儲就發表過相關研究成果,證明股票投資收益率與長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並獲得了格林斯潘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我對方法進行了改進,相比目前常見的其他估值方法,具有很多優勢。

目前常見的估值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橫向比較法,是用A股的估值指標,如市盈率、市凈率,去和港股、美股等其他市場比較。比如我們看到有說法“上證50指數整體市盈率9.9倍,明顯低於美國標普500指數的24倍”,這就是應用了橫向比較法。

橫向比較法隱含了兩條重要假設:第一,各個市場的環境都是相似的;第二,資本可以自由在各個市場間流動。只有滿足這兩個假設,資本才會由於估值差異,從高估值的市場流入低估值的市場,從而填平低窪。

但是,現實情況與這兩條假設完全不同。不同市場之間環境差異巨大,投資者結構、制度完善程度、監管尺度、匯率政策、稅務成本等等,都會造成兩個市場估值的差別。即便我們先不考慮這些因素,僅僅由於我國的資本管制,就難以滿足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因此,A股作為相對獨立的市場,直接使用橫向估值法比較,意義不大。

第二種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用A股的估值指標,如市盈率、市凈率、股息率,和自身的歷史數據比,去看當前的估值指標,在歷史上排在什么樣的位置,得出目前估值水平的歷史百分位。舉例來說,假設A股當前的市盈率是10,從過去10年來看,有20%的時間A股市盈率是低於10的,80%的時間市盈率是高於10的,那么當前A股的市盈率百分位就是20%,表明當前估值水平,在過去10年里是前20%低的。

很多人都喜歡使用歷史比較法估值,比如我們看到有說法“從歷史比較看,上證綜指的市盈率13.1倍,與2638點時水平基本持平”,就是歷史比較法的應用。

在歷史比較法的使用中,常常存在一些缺陷:

  1. 由於各個指數成立的時間不一樣,因此在將指數和各自的歷史比較的時候,各個指數選擇的歷史時長不相同,因此,各個指數所得出的估值百分位,相互之間沒有可比性。舉例來說,比如滬深300指數和過去10年比,估值百分位是20%,中證500指數和過去5年比,估值百分位是30%,那么是滬深300估值低還是中證500低?無法判斷,因為兩者比較的歷史時段不同。
  2. 在計算指數的估值指標時,很多人使用的是財報數據,例如PE的計算采用TTM的方法,用最近四個季度的財報數據,而忽略了業績快報的信息,因此造成了估值指標的延遲。典型的例子就是2019年的創業板,創業板由於是商譽爆雷的重災區,2月末時發了很多業績快報,預告了年報虧損,但由於年報還沒披露,很多估值都沒有反映出這個信息。這時候如果還參考滯后的估值,就得不到合理的結果了。
  3.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歷史比較法僅將當前估值指標和歷史估值指標單純比較,而忽略了環境的變化。換句話說,2638點時的外部環境,和現在的外部環境並不一樣,那么為什么現在的估值可以參照2638點時的估值呢?
  4. 普遍采用PE作為核心估值指標,但由於凈利潤受周期、意外事件影響,常常有比較大的波動,因此會造成估值失真。舉例來說,有色金屬行業,本身是強周期行業,經濟好的時候賺大錢,經濟不好的時候不賺錢,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認為,不賺錢的時候,這些企業就一文不值了,因為經濟存在周期,景氣的周期必然還會到來,這些企業未來的盈利也會隨周期增長。而如果都采用PE作為估值,那么就無法正確識別這些企業的價值。

我的估值方法,對上述問題做了改進。

在數據的選擇上,A股整體估值,我們采用了2005年以來萬得全A指數的數據,這個指數包括滬深兩市上市的所有A股股票,以自由流通股本加權,用以代表A股整體的情況。寬基指數和行業,我們統一采用2010年6月以來的數據(因為創業板自2010年6月才開始),這樣所有寬基指數和行業選擇了同樣的歷史區間,彼此估值可以比較。在PE和PB的計算中,我們采用了包含業績快報的數據,以使估值指標能夠更快反應市場信息。

在估值方法上,歷史比較法忽略的一個最關鍵環境變化因素,就是市場的利率水平。我們投資是為了賺錢,什么東西在風險更小的時候賺錢更多,我們就會買什么。假設現在股票的市盈率是10倍,也就是說我花10元錢買股票,1年能賺1元,相當於每年賺10%。如果市場上同時有國債出售,一年收益率有15%,那么大部分人都不會去選擇股票,而會選擇無風險的國債,這時候股票就明顯估值過高;而如果國債收益率一年只有1%,那么大家又都會想買股票,股票估值就顯得很有吸引力。

在這個例子里,股票本身的價格和盈利能力並沒有任何改變,歷史比較法顯示的估值百分位也沒有任何改變,僅僅是市場利率水平發生了變化,就帶來了估值高低結論的截然不同。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僅僅簡單使用歷史比較法,而不去觀察外部環境,顯然得不到合理的結論。

那應該怎么去評判股票市場的估值呢?要理解估值指標,先要理解都有哪些因素影響股票的定價。最主要的有三個因素,無風險利率、公司業績、風險溢價。

無風險利率越低,股價就會越高,因為這意味着現金流的貼現利率越低,如果你不理解貼現,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如果無風險利率很高,大家就可以直接通過無風險投資獲利,就沒有人來購買股票了,股票價格就下來了,反之無風險利率低,則股價會上漲。

公司業績越好,每股收益越高,股票價格肯定也會越高。

風險溢價代表投資者願意承擔風險的程度,風險溢價越高,表示大家願意對同樣的預期收益,承擔更高的風險,也就可以接受股票更高的價格。

在這三個因素中,無風險利率是外部條件,公司業績是內部條件,它們兩個屬於估值的基本面。而風險溢價是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意願,反映的是市場情緒。我們做估值,是為了在更好的位置買入,所以我們要通過研究基本面的兩個條件,確定市場的真實價值,然后觀察市場情緒,在市場情緒恐慌,價格明顯低於價值的時候買入,然后在市場狂熱時賣出,才能賺到超額利潤。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考慮兩個基本面因素的方法。

第一步,考慮無風險利率:

投資的唯一目的是獲得回報,而不論是利息帶來的回報,還是股息帶來的回報,還是資本升值帶來的回報,對我們來說並無區別。因此,我們在分析估值的時候,必須要引入市場的無風險利率水平,這個利率水平,是投資者無需承擔風險就可以拿到的錢,是判斷其他資產估值高低的錨。

我們以市盈率為基礎,首先計算市盈率的倒數,即1/PE。市盈率是股票價格與股票收益的比,因此市盈率的倒數就是股票收益比上股票價格,反映出來類似於收益率的概念,我們姑且稱之為股票的投資收益率。

接下來,我們用股票的投資收益率,減去市場的無風險利率,這里無風險利率我用的是10年期國債的到期收益率,算出股債收益率差。當差值越大的時候,說明股票相對於無風險利率的收益越好,也就表示股票越低估,而差值越小,則說明股票收益率太低,則股票明顯高估。

再下一步,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當通貨膨脹嚴重時,債券的實際收益水平下降,而股票天然帶有一定抵御通脹的屬性,因此實際收益下降將小於債券。所以,當預期通貨膨脹加速時,人們會更傾向於持有股票,而拋棄債券,當通貨緊縮加速時,人們會更傾向於持有債券,而拋棄股票。因此,我們在股債收益率的基礎上增加一個通貨膨脹調整因子,加上30%的當月同比CPI。

第二步,考慮公司業績:

我們先來看一看企業盈利能力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規律。

大部分人會有一個直觀的推斷,就是以前中國經濟增長快,所以中國企業賺錢多,現在經濟增長速度逐漸變慢了,企業以后賺錢就越來越難了。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去查看歷史數據的話,就會發現,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實並不會一直變差,只是會隨着經濟周期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我們以美國市場為例,查看1964年至2014年之間50年的凈資產收益率(ROE)變化。在這段時期內,美國經歷了石油危機,經歷了1981-1982年的急速衰退,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圖形上沿的黑色實線,也就是代表企業盈利能力的市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基本保持在8%至16%之間波動,僅僅在2001年和2009年的危機中有過兩次大幅的惡化,但很快就恢復了常態。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122387/202002/1122387-20200218224513630-654533009.png)

其實很好理解,這正是市場發揮了資源配置作用的正常結果。雖然市場總體的ROE隨着經濟波動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但是構成市場的企業其實發生了變化。差的企業被淘汰,從市場上消失,新興的企業出現,貢獻更多的利潤,而資本也從差的企業中抽出,注入好的企業中去。道瓊斯指數設立時候的成份股,與今天的全然不同,那時候的鐵路大亨,也完全不能想象如今的互聯網巨頭,資本永遠是追求足夠的回報的,而這就要求市場中的企業ROE不斷向均值回歸。

這一點和證券指數的設計很相似,好的公司會被不斷納入指數,衰敗的公司會被不斷剔除淘汰。所以如果我們去觀察整個市場或者一個樣本股眾多的寬基指數,就可以發現,它的ROE並不會一直走弱,也不會一直走強,而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這個范圍正是資本索取的回報范圍。注意,我們在這里談論的是市場整體ROE的變化,而不是單家公司ROE的變化規律。

在中國,從1998年至2018年的21年間,上市公司的總體ROE變動范圍在5.56%至18.91%之間,波動范圍比美國略大,但總體也保持在一致的區間內。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122387/202002/1122387-20200218224620016-1514456556.png)

現在我們知道,市場的ROE,也就是盈利能力,會隨着經濟周期波動,但總體是穩定在一個范圍內的,會有向均值回歸的趨勢。那么,是低ROE值得買,還是高ROE值得買呢?

傳統的理念可能會認為,當然是ROE越高越好了,說明盈利能力更強嘛。對單家公司也許是這樣,但對市場整體卻未必。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市場的ROE總會向均值回歸,結論就正好相反了。我們應該在ROE低的時候買入,這個時候PE估值一般也會比較低,買入之后等待ROE隨着經濟周期復蘇而上升,才能同時賺到盈利和估值的錢。相反,當ROE處於高位的時候,市場往往很火熱,PE估值也已經很高了,這時候應該賣出股票。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按照市盈率和ROE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把市場的狀態分為下圖的四個象限。PE和ROE雙高,意味着經濟繁榮帶來泡沫,而PE和ROE雙低,則意味着經濟蕭條帶來低估機會。至於A和B兩個象限,則要具體分析經濟狀態,在A象限中,可以是估值出現虛高,也可能是市場預先反映出盈利好轉,在B象限中,可能是估值很低,也可能是市場預先反映出了經濟要進入蕭條。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122387/202002/1122387-20200218224725516-1722026991.png)

由於市凈率PB的定義為股價與資產凈值之比,所以市凈率PB可以表示為市盈率PE與凈資產收益率ROE的乘積,也就是PB=PE*ROE。當PE和ROE雙低的時候,也就對應着PB低位,當PE和ROE雙高的時候,也就對應着PB高位。所以,結論變為,我們應該在市場低PB的時候買入,在高PB的時候賣出。因此,在我的估值方法中,全部是以PB為核心指標進行估值。

之所以PB估值法會更有效,是因為ROE會向均值回歸,這意味着資產產生利潤的能力,在長期來看是穩定的,因此,我們只需要在PB更低,也就是資產本身更便宜的時候買入就好了,並不用去關心資產盈利能力的暫時低迷,給時間以耐心,等着盈利能力復蘇就好。

第三步,結合上面兩個因素

下面,我們要把上面講的兩大基本面因素進行綜合。我們選用了萬得全A指數作為樣本,用指數PB除以近年市場ROE均值,得到對應的均值PE,最后取均值PE的倒數,得到均值下的投資收益率。再用投資收益率減去無風險利率,並經通貨膨脹修正,得到最終的經通脹調整的股債利差,也就是表格內最后顯示的股債利差值。

按照這個方法,計算從2005年至今每個交易日的股債利差值,然后再用百分位法,看今天的股債利差值在歷史上處於什么分位,這樣就可以判斷出當前市場和歷史相比的估值了。

二、寬基指數/行業的擁擠度

我在表格的后半部分,還提供了寬基指數和行業的估值,用擁擠度來表示。

擁擠度的計算方法為:

  1. 計算該指數/行業PB,相對A股總體PB的倍數。舉例來說,假設A股總體今天的PB是1.5,滬深300今天的PB是1.2,那么我們就計算出滬深300今天的估值倍數是1.2/1.5=0.8。
  2. 計算從2010年6月起至今各個指數/行業每天的估值倍數。選用2010年6月,是因為創業板在2010年6月起才有數據。
  3. 計算各個行業/指數今天的估值倍數,在歷史估值倍數里排序的分位數,這個數值就是擁擠度。分位數越低,就表明這個行業/指數相對於A股其他行業更便宜。

擁擠度反映出的是相對估值。因為A股各個指數/行業並不是同漲同跌,比如2017年以來,食品、醫葯這些藍籌一直在漲,中小股票一直在跌,那么顯示在擁擠度上,就是食品、醫葯、滬深300擁擠度偏高,而中證500、中小板、創業板擁擠度偏低。

再假設A股漲到了3萬點,總體估值已經漲上了天,且上漲里面小股票漲得多,那么到時候的擁擠度數據,就會是中小板、創業板這些高,滬深300低。但是,擁擠度低,並不代表滬深300真的便宜,因為總體估值已經漲上了天,說明市場已經很貴了,擁擠度低,只是說明滬深300這個指數相對其他的指數更便宜。

必須理解,擁擠度只是代表各指數/行業間的相對估值關系,如果市場總體估值很高,那這些指數/行業絕對估值也不便宜,所以要先看總體估值。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在總體估值低的時候,可以優先考慮買入擁擠度低的指數/行業;在總體估值高的時候,可以優先考慮賣出擁擠度高的指數/行業。

此外,由於行業發展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單獨配置某個行業,肯定會增加風險的暴露,因此,我的建議是以寬基指數打底,再優選不擁擠的行業作為增強性配置。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