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設計格式和內容


1引言

1.1編寫目的

說明編寫這份概要設計說明書的目的,指出預期的讀者。

1.2背景

說明:
a. 待開發軟件系統的名稱;
b. 列出此項目的任務提出者、開發者、用戶以及將運行該軟件的平台。

1.3定義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外文首字母組詞的原詞組。

1.4參考資料

列出有關的參考文件,如:
a. 本項目的經核准的計划任務書或合同,上級機關的批文;
b. 屬於本項目的其他已發表文件;
c. 本文件中各處引用的文件、資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軟件開發標准。列出這些文件的標題、文件編號、發表日期和出版單位,說明能夠得到這些文件資料的來源。

2總體設計

使讀者有個全局觀,對后面的模塊設計有准備。

2.1需求規定

說明對本系統的主要的輸入輸出項目、處理的功能性能要求。

2.2運行環境

簡要地說明對本系統的運行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支持環境)的規定。

2.3基本設計概念和處理流程

說明本系統的基本設計概念和處理流程,盡量使用圖表的形式。
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有程序、數據、子程序、子例程、協同例程、模塊以及順序性、並發性、並行性、和分布性等。

2.4結構

用一覽表及框圖的形式說明本系統的系統元素(各層模塊、子程序公用程序等)的划分,扼要說明每個系統元素的標識符和功能,分層次地給出各元素之間的控制與被控制關系.

2.5功能需求與程序的關系

本條用一張如下的矩陣圖說明各項功能需求的實現同各塊程序的分配關系:

 

 

2.6人工處理過程

說明在本軟件系統的工作過程中不得不包含的人工處理過程(如果有的話)。

2.7尚未解決的問題

說明在概要設計過程中尚未解決而設計者認為在系統完成之前必須解決的各個問題。

3接口設計

這些接口不是編程中的interface,而是軟件的可用資源。使讀者可以了解到有哪些可供使用的資源。

3.1用戶接口

說明將向用戶提供的命令和它們的語法結構,以及軟件的回答信息。

3.2外部接口

說明本系統同外界的所有接口的安排包括軟件與硬件之間的接口、本系統與各支持軟件之間的接口關系。

3.3內部接口

說明本系統之內的各個系統元素之間的接口的安排。

4運行設計

4.1運行模塊組合

說明對系統施加不同的外界運行控制時所引起的各種不同的運行模塊組合,說明每種運行所歷經的內部模塊和支持軟件。

4.2運行控制

說明每一種外界的運行控制的方式方法和操作步驟。

4.3運行時間

說明每種運行模塊組合將占用各種資源的時間。

5軟件結構設計

闡述總體設計里的各子系統和子系統里各模塊的如下內容:

  • 每個模塊做什么,實現了哪些功能
  • 每個模塊怎么做,包括輸入、輸出、邏輯、與其他模塊的銜接、接口
  • 每個模塊所處的邏輯位置
  • 每個模塊所處的物理位置
  • 每個模塊的層次結構,可以用軟件框圖來展示
  • 每個模塊的關系,諸如依賴、通信等關系
  • 每個模塊的接口,模塊之間如何傳遞信息以及信息本身的結構
  • 每個模塊的處理方式,其需要滿足於哪些功能或性能上的要求

6系統數據結構設計

6.1邏輯結構設計要點

給出本系統內所使用的每個數據結構的名稱、標識符以及它們之中每個數據項、記錄、文卷和系的標識、定義、長度及它們之間的層次的或表格的相互關系。

6.2物理結構設計要點

給出本系統內所使用的每個數據結構中的每個數據項的存儲要求,訪問方法、存取單位、存取的物理關系(索引、設備、存儲區域)、設計考慮和保密條件。

6.3數據結構與程序的關系

說明各個數據結構與訪問這些數據結構的形式:

7系統出錯處理設計

7.1出錯信息

用一覽表的方式說明每種可能的出錯或故障情況出現時,系統輸出信息的形式、含義及處理方法。

7.2補救措施

明故障出現后可能采取的變通措施,包括:

a. 后備技術說明准備采用的后備技術,當原始系統數據萬一丟失時啟用的副本的建立和啟動的技術,例如周期性地把磁盤信息記錄到磁帶上去就是對於磁盤媒體的一種后備技術;
b. 降效技術說明准備采用的后備技術,使用另一個效率稍低的系統或方法來求得所需結果的某些部分,例如一個自動系統的降效技術可以是手工操作和數據的人工記錄;
c. 恢復及再啟動技術說明將使用的恢復再啟動技術,使軟件從故障點恢復執行或使軟件從頭開始重新運行的方法。

7.3系統維護設計

說明為了系統維護的方便而在程序內部設計中作出的安排,包括在程序中專門安排用於系統的檢查與維護的檢測點和專用模塊。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