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姆,Eyam, 是英國德比郡距大城市謝菲爾德不遠的一個小村庄,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現有村民969人。Eyam村沒有什么特別的風景名勝或土特產,但它在英國歷史上和英國人的心目中,卻有着特殊的地位。
每年8月,來自英國甚至世界其它地方的人都要來到埃姆村,裝飾村里的一口水井(well dressing),以表達對村民歷史上曾作出的犧牲的追思感激之情。
回到1665年。那年秋天,來自倫敦的一捆布料送到了埃姆村的裁縫手里。 幾周后,裁縫的助手,一個叫George Vicars的健壯的20歲小伙子突然暴病身亡。隨后,村子里接二連三不斷有村民死亡。
原因很快找到了。裁縫的布料里藏着跳蚤,這些跳蚤來自倫敦,而此時的倫敦已經有數千人死於鼠疫,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14世紀橫掃歐洲的鼠疫曾奪去5000萬人的生命,鼠疫因此也被稱為“黑死病”。鼠疫的厲害,埃姆村的村民是曉得的。到了轉年春天,埃姆村幾乎家家都有人染上鼠疫身亡。村民們找到教區牧師莫伯森,William Mompesson,尋求指導。這個指導不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際上的:他們是否應該放棄家園逃離,尋求一線生機。
“接受死亡”
莫伯森牧師的指導讓村民震驚:村民們不要離開埃姆村,相反,應該自己把村子封鎖起來。莫伯森牧師承認,如果大家接受他的建議,也就等於接受死亡。他唯一能做的, 是保證與村民們在一起,只要他一息尚在,就會全力超度村民的亡靈。莫伯森牧師說,他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把鼠疫傳給周圍的村鎮。
更令人震驚的是,埃姆村的村民們最終決定聽從莫泊森牧師的建議。1666年6月24日,埃姆村正式“封村”,不許人出村,也不許人進村。到了那年的8月,村民的死亡也達到了最高峰。一個叫伊麗莎白的村婦在8天之內掩埋了死去的6個孩子和自己的丈夫。
即便是在死亡最高峰時,埃姆村也沒有村民逃離。14個月后,埃姆村埋葬了最后一個鼠疫死者。鼠疫過后,埃姆村的人口從約350人減到了83人,至少260人死亡,比率遠遠高出英國其它爆發鼠疫地區死亡率的數倍。
英國德比大學的斯維特博士說,莫泊森牧師的決定,實際上就是現代意義的隔離檢疫。盡量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防止疫情擴散的唯一有效辦法。埃姆村民的犧牲,換取的是周圍地區特別是像謝菲爾德這樣人口聚居城市的人的安全。
埃姆村村民作出的選擇,就是放棄自己生的希望,來換取他人更大的幸存的可能。這不是常人能夠作出的決定,也是直到今天英國人仍在紀念緬懷埃姆村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