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3.0將雙向數據綁定的主要方法從Object.defineProperty舍棄,使用了proxy的方式通過觀察者模式實現相關的數據變化監聽,總的來說是一個很好地前進。今天簡單的實驗了一下相關的實現和不同情況下的使用輸出。簡單記錄一下吧。同時說明代碼中是使用數組的例子進行區分的。
個人認為proxy的實現方式要比Object.defineProperty優雅很多,Object.defineProperty首先是指數據劫持,實際上proxy的運行是后置於Object.defineProperty,也就是說如果對同一個對象進行倆者同時使用的時候,要注意Object.defineProperty的各個參數是否會影響proxy內部的設置,例如configurable屬性如果設置了不可修改,那么在proxy進行代理時,在get方法中最終改變了輸出的內容,是會出現問題的。
var data = {}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a', { value: 1, configurable: true, }) let proxy = new Proxy(data, { get(obj, prop) { console.log('get'); return 2; }, set(obj, prop, val) { console.log('set'); console.log(obj); obj[prop]= val; return true; } }); console.log(proxy.a);
如果此處的configurable不設置為true則會報錯。除此之外Object.defineProperty另外的兩個屬性也有一些自己的使用方法在其中。使用的時候要注意。
同時由上面的代碼可以明顯的看出proxy的方式對對象進行設置代理的時候,會比Object.defineProperty進行劫持的時候方便很多,因為Object.defineProperty需要對具體的某個屬性進行設置,這就導致了我們需要遍歷所有的對象內部的內容,之后對每個都進行劫持才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而proxy僅僅對對象整體進行監控就好了。
除此之外proxy也增加了對於數組的監控。
var data = { dataarr: [1,2,3,4] }; let proxy = new Proxy(data.dataarr, { get(obj, prop) { return obj[prop]; }, set(obj, prop, val) { console.log('set'); obj[prop]= val; return true; } }); proxy.push(1); console.log(data.dataarr); // set // [1, 2, 3, 4, 1]
此時在上面代碼中,如果添加了對應的數組內容。proxy會提示數組發生了變化。同樣的,使用諸如proxy[1] = 7等等都可以觸發更改,而Object.defineProperty則不同,它並不能在修改數組內容時觸發相應的更改。
var data = {}; var watch;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dataarr', { set(val) { console.log('set'); watch = val; return true; }, get() { console.log('get'); return watch; } }) data.dataarr = [1,2,3,4]; data.dataarr.push(3); // set // get
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第一個set是由你設置data.dataarr = [1,2,3,4]; 觸發產生的。而push操作實際上僅僅是修改了data.dataarr的內容,並沒有觸發set。
但是但是。proxy雖然很好用,但是它的性能其實很差。差到什么地步呢?假設我們按照如下代碼檢測。
var _obj = {}; var proxy = new Proxy(_obj, { set: (obj, prop, value) => { _obj[prop] = value; } }); var defineProp = {}; Object.defineProperty(defineProp, 'prop', { configurable: false, set: v => defineProp._v = v }); // 上述為建立不同的對象 obj.prop = 5; proxy.prop = 5; defineProp.prop = 5; // 為賦值語句。
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邏輯進行賦值代碼,最終實現的監測數據是這樣的
vanilla x 74,288,023 ops/sec ±0.78% (86 runs sampled) proxy x 3,625,152 ops/sec ±2.51% (86 runs sampled) defineProperty x 74,815,513 ops/sec ±0.80% (85 runs sampled) Fastest is defineProperty,vanilla
ps:ops/sec為每秒執行次數,數字越大越好。
可以看到速度會比defineProperty的方式整整慢了一倍多,如果當然還有其他的情況下的檢測,如果有興趣可以看https://thecodebarbarian.com/thoughts-on-es6-proxies-performance,一位大佬寫的檢測。但是這就像前面這篇文章結尾說的那樣。實際上對於執行速度的慢並不能影響proxy的推行,就例如promise的執行效率實際上要比回調的方式慢好多,但是依舊無法阻擋它推行的腳步,而且據一些國內大佬的檢測數據來看,在較新版本下的node運行promise已經比以前的速度要快了很多,也就是說其實技術的優化始終可以達到。我們要的首先都是要好,只要性能不會太限制使用就好。人們一起推進的力量是偉大的。總會優化到我們欣喜的模樣。vue3.0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借助vue3.0的推行,proxy的未來相信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