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磁盤IO監控
iostat命令介紹
磁盤IO的監控需要使用iostat命令(自行安裝sysstat) iostat 用於輸出CPU和磁盤IO相關統計信息 iostat可以顯示CPU和IO系統的負載情況及分區狀態信息,直接執行iostat可以顯示下面內容:

CPU段配置說明
avg-cpu :
%user: 用戶空間使用CPU百分比
%nice: nice使用
%system: 系統使用(kernel)CPU百分比
%iowait: CPU等待硬盤IO,所用的百分比
%steal: 系統偷出的CPU百分比
%idle: 系統空閑百分比
備注:
如果%iowait的值過高,表示硬盤存在I/O瓶頸
如果%idle值高,表示CPU較空閑
如果%idle值高但系統響應慢時,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內存,應加大內存容量。
如果%idle值持續低於10,表明CPU處理能力相對較低,系統中最需要解決的資源是CPU。
Device磁盤段配置說明
tps: 每秒發送到到IO請求數
kB_read/s:每秒從磁盤讀出的數據量,單位是KB
kB_wrtn/s:每秒從磁盤寫入的數據量, 單位是KB
kB_read: 開機之后從磁盤讀出的數據量,單位是KB
kB_wrtn: 開機之后從磁盤寫入的數據量,單位是KB
iostat 命令使用
iostat 2 3 每隔2秒顯示,顯示3次
iostat -k 以KB為單位
iostat -m 以MB為單位
iostat -c 僅顯示CPU
iostat -d 僅顯示磁盤
iostat -x 顯示詳細信息
iostat -d -k -x 1 1 查看設備使用率(%util)、響應時間(await)
iostat -xdtk 5 3 > /tmp/iostat_temp.txt //每隔5秒刷新一次,總共顯示3次

配置介紹:
rrqm/s: 每秒進行merge的讀操作數目,即rmerge/s
wrqm/s: 每秒進行merge的寫操作數目,即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讀IO設備次數,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寫IO設備次數, wio/s
rkB/s: 每秒讀K字節數,KB/s
wkB/s: 每秒寫K字節數,KB/s
avgrq-sz: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數據大小
avgqu-sz: 平均每次設備IO隊列長度
Await: 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等待時間,ms
Svctm: 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服務時間,ms
%util: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用於 I/O,即被消耗的CPU百分比
如果%util接近100%,說明產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已經滿負荷
idle小於70% IO壓力就較大了,一般讀取速度有較多的wait。
監控配置
獲取IO使用情況,增加計划任務
[root@zabbix ~]#cat /etc/zabbix/scripts/disk_iostat.sh
# !/bin/bash
iostat -xdtk 5 3 > /tmp/iostat_temp.txt
times=`date "+%Y"年0"%h%d"日" %H"時"%M"分"%S"秒""`
grep "$times" -A 100 /tmp/iostat_temp.txt > /tmp/iostat_temp2.txt
[root@zabbix ~]# cat /etc/crontab
*/1 * * * * root /bin/bash /etc/zabbix/scripts/disk_iostat.sh
獲取磁盤名字
[root@zabbix ~]#cat /etc/zabbix/scripts/disk_scan.sh
#!/bin/bash
diskarray=(`cat /proc/diskstats |grep -E "\bsd[abcdefg]\b"|awk '{print $3}'|sort|uniq 2>/dev/null`)
length=${#diskarray[@]}
printf "{\n"
printf '\t'"\"data\":["
for ((i=0;i<$length;i++))
do
printf '\n\t\t{'
printf "\"{#DISK_NAME}\":\"${diskarray[$i]}\"}"
if [ $i -lt $[$length-1] ];then
printf ','
fi
done
printf "\n\t]\n"
printf "}\n"
從文本中獲取IO使用情況
[root@localhost ~]# cat disk.io.sh
#!/bin/bash
Disk=$1
case $2 in
riops)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4}';;
wiops)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5}';;
rkBps)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6}';;
wkBps)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7}';;
avgrq)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8}';;
avgqu)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9}';;
await)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10}';;
svctm)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11}';;
util)
grep "$Disk" /tmp/iostat_temp2.txt |awk '{print $12}';;
esac
增加監控項
[root@zabbix ~]#cat /etc/zabbix/zabbix_agentd.conf
UserParameter=discovery.io.disk,/etc/zabbix/scripts/disk_scan.sh
UserParameter=io.status[*],/etc/zabbix/scripts/disk.io.sh $1 $2
[root@zabbix ~]#systemctl restart zabbix-agent
幾個命令介紹
top: http://www.jb51.net/LINUXjishu/34604.html
vmstat: http://www.jb51.net/LINUXjishu/152024.html
iostat: http://www.jb51.net/LINUXjishu/152032.html
free: http://www.jb51.net/LINUXjishu/10945.html
匯總: http://www.cnblogs.com/taosim/articles/4054142.html
iostat ,將對系統的磁盤操作活動進行監視
1、%iowait<20 為好,=35為壞,>=50為糟糕,如果%iowait的值過高,表示硬盤存在I/O瓶頸。
(%iowait:CPU等待輸入輸出完成時間的百分比)
2、若%idle值高,表示CPU較空閑,如果%idle值高但系統響應慢時,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內 存,此時應加大內存容量。%idle值如果持續低於10,那么系統的CPU處理能力相對較低,表明系統中最需要解決的資源是CPU。(%idle:CPU空閑時間百分比)
3、命令:iostat -d -x -k 1 1
4、如果 %util 接近 100%,說明產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已經滿負荷,該磁盤可能存在瓶頸。(%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用於 I/O 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
4 %idle小於70% IO壓力就較大了,一般讀取速度有較多的wait。
5、 可以結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參數(等待資源的進程數)和wa參數(IO等待所占用的CPU時間的百分比,高過30%時IO壓力高)。
6 avgqu-sz 也是個做 IO 調優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個就是直接每次操作的數據的大小,如果次數多,但數據拿的小的話,其實 IO 也會很小。如 果數據拿的大,才IO 的數據會高。也可以通過 avgqu-sz ×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 講,讀定速度是這個來決定的。(avgqu-sz: 平均I/O隊列長度。)、(r/s: 每秒完成的讀 I/O 設備次數。即 rio/s)、(w/s: 每秒完成的寫 I/O 設備次數。即 wio/s)
7 如果 svctm 比較接 近 await,說明 I/O 幾乎沒有等待時間;如果 await 遠大於 svctm,說明I/O 隊列太長,io響應太慢,則需要進行必要優化。如 果avgqu-sz比較大,也表示有大量io在等待。
其中的svctm一項,反應了磁盤的負載情況,如果該項大於15ms,並且util%接近100%,那就說明,磁盤現在是整個系統性能的瓶頸
await: 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等待時間 (毫秒)。
svctm: 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服務時間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