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計算機系統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
硬件,是指計算機的實體部分,由看得見摸得着的各種電子元器件組成,如主機、外設
軟件,是指具有各類特殊功能的程序,通常放在計算機的主存或輔存中
軟件分為系統軟件和操作軟件
系統軟件(程序軟件),用來管理整個計算機系統,監聽服務,調度系統資源,包括:標准程序庫、語言處理程序、操作系統、服務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網路軟件等
應用軟件(應用程序),用戶根據任務需要所編制的各種程序
2、馮諾依曼機器的主要特點?
1)計算機由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大部分組成;
2)指令和數據存儲在存儲器中,並可以按地址訪問;
3)指令和數據均以二進制表示;
4)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構成,操作碼指明操作的性質,地址碼表示操作數在存儲器中的位置;
5)指令在存儲器內按順序存放,通常按自動的順序取出執行;
6)機器以運算器為中心,I/O設備與存儲器交換數據也要通過運算器。(后來以存儲器為中心)
3、區分存儲單元、存儲字、存儲字長、存儲體、機器字長、存儲字長
存儲單元:存儲一個存儲字並具有特定存儲地址的存儲單位;
存儲字:一個存儲單元中存放的所有的二進制數據,按照某個地址訪問某個存儲單元獲取的二進制數據。
存儲字長:存儲字中二進制數據的位數,即按照某個地址訪問某個存儲單元獲取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
存儲體:由多個存儲單元構成的存儲器件。
機器字長:CPU一次能夠處理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
存儲字長:按照某個地址訪問某個存儲單元獲取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
4、區分MAR,MDR
1)MAR:存儲地址寄存器,保存需要訪問的存儲單元地址。反映存儲單元的個數。
2)MDR:存儲數據寄存器,緩存讀出/寫入存儲單元的數據。反映存儲字長。
3)存儲器的最大容量由MAR寄存器的位數和MDR寄存器的位數決定
5、MAR與MDR的計算
假設MAR寄存器的位數為16位,MDR寄存器的位數為16位,存儲器的最大容量是多少?
1)MAR寄存器的位數為16位,能表示的地址個數為2的16次方,為64K;
2)MDR寄存器的位數為16位,說明存儲字長為16位,也即2個字節;
3)存儲器的最大容量為64K * 2B = 128K Byte
總線是連接多個部件的信息傳輸線,是各部件共享的傳輸介質
{總線實際上是由許多傳輸線或通路組成,每條線可一位一位地傳輸二進制代碼,一串二進制代碼可在一段時間內逐一完成。若干條傳輸線可以同時傳輸若干位二進制代碼。
例:16條傳輸線組成的總線可同時傳輸16位二進制代碼)
機械特性:幾何尺寸、形狀、引腳的個數、排列順序
電氣特性:信號傳遞方向、有效電平范圍
功能特性:總線中每根傳輸線的功能
時間特性:總線中的任一根線的有效時間
1)總線寬度:數據總線的根數,一般是8的倍數。是衡量計算機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
2)總線帶寬:即總線數據傳輸速率,總線上每秒能夠傳輸的最大字節量。
3)時鍾同步/異步:與時鍾同步/不同步工作的總線
4)總線復用:一條信號線上分時傳送兩種信號
5)信號線數:地址總線+數據總線+控制總線
6)總線控制方式:突發工作、自動配置、仲裁方式、邏輯方式、計數方式
7)其他指標:負載能力、電源電壓、總線寬度能否擴展等
總線帶寬=總線寬度*時鍾頻率
總線帶寬=總線寬度/時鍾周期
例:總線寬度為32bit,時鍾頻率為200MHz,若總線上每5個時鍾周期傳送一個32bit的字,問總線帶寬是多少?
解答:總線時鍾頻率為200MHz,
1 個時鍾周期為1/200MHz=0.005μs
總線傳輸周期為0.005μs×5=0.025μs
由於總線的寬度為32 位=4B(字節)
故總線的數據傳輸率為4B/(0.025μs)=160MBps
【說明】總線寬度為32位=4字節,其中32位指的是一次能處理32個二進制,而8個二進制等於1個字節,所以32位一次能傳送32/8=4B,即4個字節
若想提高數據傳輸率:增大數據線寬度/增加總線時鍾頻率
解決系統、模塊、設備與總線之間不適應、不通用及不匹配的問題
ISA總線、EISA總線、VESA總線、PCI總線、AGP總線、RS-232C總線、USB總線
支持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PCI、USB、EISA
2)地址總線:指出地址碼,單向:由CPU發出
3)控制總線:發出控制信號,對於控制總線中的單根線,是單向的,即只能由一個部件發向另一個部件。而一組控制總線中,有輸入也有輸出,因此,控制總線也可以看成是雙向的。
1)總線周期:完成一次總線操作的時間(總線上兩個部件完成一次完整且可靠的數據傳輸時間)
2)分為四個階段:申請分配階段:申請總線
尋址階段:發出地址及有關命令
傳數階段:進行數據交換
結束:從總線上撤除信號,讓出總線
~總線判優控制(解決多個部件同時申請總線時的使用權分配問題)
常見的集中控制優先權仲裁方式:
鏈式查詢:對電路故障最敏感
計數器定時查詢:查詢方式優先級設置較靈活
獨立請求方式:響應速度快
~總線通信控制(解決通信雙方如何獲知傳輸開始和傳輸結束,以及通信雙方如何協調配合)
通信控制四種方式:同步通信、異步通信、半同步通信、分離式通信
~~同步通信:總線上各個部件由統一的時鍾信號控制;在總線周期中,每個時鍾周期各個部件如何動作都有明確的規定。
優點:速度快,各個模塊間配合簡單
缺點:以總線上最慢的部件來設計公共時鍾,影響總線效率。
~~異步通信:總線上各部件沒有統一的時鍾標准,采用應答式通信;(主模塊發出請求后,一直等到從模塊反饋回來應答信號之后才開始通信)
異步通信的應答方式分為:不互鎖、半互鎖、全互鎖
波特率:單位時間內傳送的二進制數據數據的位數,單位bps
比特率:單位時間內傳送的有效的二進制位數,單位bps
例如:在異步串行傳送系統中,字符格式為:1個起始位、8個數據位、1個校驗位、2個終止位。若要求每秒傳送120個字符,試求傳送的波特率和比特率。
一幀包含:1+8+1+2=12位
波特率為:(1+8+1+2)*120=1440bps
比特率為:8*120=960bps
奇偶校驗只能檢錯,不能糾錯。漢明碼可以糾錯。
17、異步通信時規需要設置的參數
波特率、停止位(1/2/1.5)、校驗位(奇校驗、偶校驗、無校驗)

18、存儲器的分類
19、常見的存儲系統層次結構
1)緩存-主存層次:用來緩解CPU和主存速度不匹配的問題,由硬件來完成,對所有的程序員完全透明。
2)主存-輔存層次:用來解決主存容量不夠的問題,由操作系統和硬件共同完成,對應用程序設計者透明,對系統程序設計者不透明。
20、主存的三個主要技術指標
存儲容量、存取速度和存儲帶寬
21、在CPU和內存之間引入cache的原因
1)避免cpu空等I/O訪存;
2)緩解CPU和主存速度不匹配的問題。
22、存儲器與CPU的連接--必考大題
23、存儲器流水線工作
24、命中率、訪問效率、平均訪存時間問題
命中:主存與緩存建立關系
未命中:主存與緩存未建立關系,緩沖中沒有可要的數據
25、Cache的組成
Cache存儲體、地址映射變換機構、Cache替換機構、Cache的讀寫操作
26、Cache寫操作的兩種方式
寫直達法:數據既寫入Cache又寫入主存
寫回法:數據只寫入Cache而不寫入主存,當Cache中數據被替換出去之后才寫入主存
27、地址映射(由主存地址映射到Cache地址)
地址映射方式:直接映射、全相聯映射、組相聯映射
相關計算:
28、中斷的概念
計算機在執行程序過程中,當出現異常清空或特殊請求時,計算機停止現行程序的運行,轉去處理這些異常清空或特殊請求,處理結束后,再返回現行程序的間斷處,繼續執行原程序
29、中斷服務程序的基本流程
1)保護現場
2)中斷服務
3)恢復現場
4)中斷返回
30、I/O接口
I/O接口:主機與I/O設備之間設置的一個硬件電路及其相應的軟件控制
端口:I/O接口內CPU能夠訪問的寄存器
I/O接口的功能:選址、傳送命令、傳送數據、反應I/O設備工作狀態
I/O接口的類型:並行接口、串行接口(數據傳送方式)
程序型接口(程序控制接口、程序中斷接口)、DMA型接口(數據傳送的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