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產負債表中,存在以下會計恆等式: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合計
這個恆等式是資產負債表上最基礎的邏輯關系,如果一個公司的財務報表不滿足這個關系,那只有一個可能就是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做錯了。
上述公式存在兩種變形:
負債 = 資產 - 所有者權益合計 (不成立)
所有者權益合計 = 資產 - 負債 (成立)
從數學邏輯上來說,這兩個公式都是對的,但是從經濟學上說,這兩個等式中只有一個是成立的。下面是舉例子說明:
首先,看【負債=資產-所有者權益合計】,也就是說,如果小王的公司有100萬資產,將其中30萬分配給股東之后剩余部分則是負債,分別歸屬於供應商、員工、銀行和稅務局,這樣一來,公司就變成了債券人。這顯然是不對的。
那么,接下來就是【所有者權益合計 = 資產 - 負債】,這個公式表示一個公司給銀行還了債,給供應商付了款,給員工發了工資,繳納相應的稅后,才把剩余的錢分給股東,這叫做股東的剩余求償權
一家銀行經營的好,那么資產就會升值,經營的不好,資產就會減值。可銀行、稅務局不會因為這家公司經營的不好就說:你的經濟不行就少繳納點稅,少還點錢。所以,一家公司的負債是固定不變的,升值或減值部分都由股東承擔。
最后特殊別說明:資產負債表只是某個時點的資產情況說明,並不是一個持續的概念。就像某個人口袋里有100塊錢,這只代表此刻他擁有100塊,而不是他的口袋里在過去一整年都擁有100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