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回憶錄


這帖子本來是教練為了給低年級學生分享經驗而讓我寫的學習經歷,由於我退役了,故我打算把此帖改為一篇帶有回憶錄性質的文章。

前言

於 WC/CTS 2021 后寫下本文。
本文將簡單提及在我的 OI 生涯中所經歷的事情,遇見的人,旨在對 OI 生涯做簡單的梳理、總結,以共勉。

開端

初識 OI

我最早接觸程序設計,是在預初。某節課上,老師問誰對編程社團有興趣,我舉了手。接着,我們十幾人去參加了一個全是數學智力題的選拔,而我則憑借着不錯的數學思維,順利進入了社團。

初一過后,經過第一輪的篩選,我成功地被老師推薦去中福會少年宮學習更深的算法知識。上課的節奏並不快,直到初二,我才理解時間復雜度、常數等概念,才剛會寫倍增LCA,線段樹。

NOIP 2015 普及組,我憑借着最基本的代碼能力,通過了 T1 和 T2,拿下了 T3 的 40 分。可是 T4 寫了一個 O(n^2) 的 DP,卻死活沒有調出來。我獲得了 240 的總分,拿到二等第一名。NOIP 2016 提高組 D1,T2 0分。T3 憑借着數學直覺推了一個錯誤的 DP,沒能通過樣例一,卻在官方數據下獲得了 80 分。

憑借着這 80 分,我進入了冬令營的名單,還獲得了 THUWC 的資格。就這樣,我誤打誤撞地走入了某個子節點,而這棵節點下的子樹,卻是無限的未知。

WC2017

那是我第一次住在學校的宿舍,還是和素未謀面的高中生住在一起。食堂里涌動的人群,上課時一知半解的知識,像是早晨醒來睜開眼睛時的第一抹陽光,使我感到無限的新鮮。可是我並沒有聽懂集訓隊交流的內容,我並不知道室友所說的“后綴自動機”,“FFT” 是什么,只是記住了那些高大上的、夾帶着英文的名詞。

在短短幾天,我嘗試着去混入“競賽生”這一群體之中,和他們共同往返於教室、食堂、宿舍之間,討論着我從未搞懂的高級算法,也在宿舍的床上聽到了很多 OI 屆響當當的大名。對他們的第一印象是:“強”,“神”,第二印象則是:“有趣”。

但我的實力卻遠遜於群體中的其它人。考試當天,我 T1 寫錯了,獲得了 0 分,T2 只拿到了最基本的 21 分,而 T3 搞了半場卻只有 8 分。同宿舍的 zwh T3 竟然拿了 20 多分,而 lsq, wrz 他們都至少有我的兩倍。

也是直到這時,我對於 OI 的認識不再停留在“興趣班”、“趣味編程”上面了,而把它看作一門硬核的競賽,一門正統的學科。而我的父母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OI是具有升學作用的,第一次搞清楚 NOIP \(\rightarrow\) WC \(\rightarrow\) 省選 \(\rightarrow\) CTSC/APIO \(\rightarrow\) NOI 的競賽流程。

WC 2017 后 ~ NOIP 2017

在 WC 的宿舍里面,我第一次聽到 BZOJ 和 UOJ 這兩個 OJ。為准備省選,我制定了 BZOJ 刷到 150 題的目標。可是才刷了沒幾題,就刷不動了。有時對着題解寫代碼,卻怎么也無法通過。到省選的時候,BZOJ 才勉強做到了 100 題,大部分還是看了題解的。

省選,對我是當頭一棒。我幾乎每道題都打的暴力,暴力分拿了一半不到。我兩天都沒有上 100 分,總分沒上 150。上海隊長 lsq 考了 400 多分,和我的 NOIP 成績差不多高。

APIO 2017,又是當頭一棒。我的總分只有 11 + 0 + 0。那場 T1 和 T2 都是以交互題的形式評測的。而我 T1 只寫了最簡單的暴力,T2 不會調試,硬攻了整場 T3,卻死活沒有拿到分。比我高一個年級的 vincent163,不僅進了省隊,還拿到了 APIO 的金牌。

這兩場考試一下子把我從 NOIP 2016 的驚喜里拉回來了,讓我知道我現在的水平是 NOIP 一等水平,但是離進省隊還差了不少。好在我因 NOIP 2016 而熟悉上海 OI 界的各大人物,上海 OI 界也因 NOIP 2016 而熟悉了我。我也從 lsq 和 wrz 等人了解到了全國 OI 界的那些高手們是怎么訓練的。BZOJ、UOJ、Codeforces、Atcoder 等常見 OJ,以及學軍中學、雅禮中學等傳統強校的名字都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面。

這些我所知道的信息不知不覺中,給我指引了一個訓練的大致的方向。大佬們在刷哪個 OJ,在打哪個比賽,我就跟着去試試看。最近流行哪些科技,我就把相關的集訓隊論文下載下來。吳老師發的模擬賽,我漸漸能夠打滿所有的暴力分。 NOI 2017 網絡同步賽,我的分數在現場也夠得着銅牌了。 NOIP 2017 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家長從吳老師那里聽到江蘇常州高級中學舉辦了聯賽集訓的消息,就去那里集訓了幾天,打了幾場十分有挑戰性的模擬賽。

NOIP 2017,我 D1 因為 T3 的常數原因,拿了 270 分。D2 被 T2 卡了很久,以至於 T3 只寫了最簡單的 30 分暴力。總分 480,在上海排第三,不過在全國高手里面不算很高。

當我現在回想起我的整個 OI 生涯時,驚奇地發現,使我在初三之前就了解 OI 的全貌,使我此刻寫下這篇回憶錄的原因,竟然是 NOIP 2016 騙到的那 80 分,就不禁感嘆於捉摸不透的命運,也不免感到一絲僥幸了。

初露鋒芒

WC & THUWC 2018

WC 2018 之前,我上了誠享、正睿的線上課程,練習了吳老師每個周末所發的模擬賽。同時,我也兼顧着文化課的學習。之后的 THUWC 2018,由於多次提交 + Pretest 制度掩蓋了我代碼能力的缺陷,充足的部分分又對我這樣的選手比較友好,我有幸獲得了省隊一本約。

WC考完的那個下午,我從教練那里了解到了他的試驗性的計划:送上海初三的比較優秀的選手去浙江的學校參加集訓。而我因為 THUWC 的優秀發揮,和新竹園的 zbww 一起獲得了這次機會。

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我是詫異的。我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停課准備競賽的政策和事例,也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去做,甚至還擔心參加二模的問題。但是懷着最朴素的熱枕,我欣然接受了這次意料之外的機會。

外出集訓

集訓期間,上午會打一場難度不小的模擬賽,下午進行評測、講題,然后自主刷題。晚上有時會有學生,往往包含前集訓隊選手組織的討論。

記得第一天,那邊的教練跟我說:他們在集體學習金策的《字符串算法》,前置知識是后綴數組和后綴自動機。當時幾次自學后綴自動機,都失敗了。可是在那邊,我向 zbww 和學校里面的人請教了一個下午,就突然理解了后綴自動機里面轉移邊和 right 集合的涵義。順着這樣的節奏,我學習了很多NOIP之上的較高級的知識點,比如多項式求逆、取模、求ln和exp。

考試的題目對我來說很有挑戰性,很多場次都很難過掉 T2,T3,而且 T1 也並不送分。而我當時為了湊出 100, 150 的分數,只能向着 AC T1 和 拿滿后面兩題的部分分的方向努力。這對我而言,主要的訓練效果是能夠更為熟練地打出暴力分,減少掛分的幾率。幾十到上百場模擬賽打下來,我的瓶頸從”掛的分太多” 轉化為了 “寫的分太少”。對於 T2,T3 靠后的子任務,要么想不到,要么寫不出來。

在下午或者晚上的交流環節,我每天都會和本校的其他同學討論 Codeforces Div1 C-F 這類難度的題。我逐漸發現我的技能樹點在了需要推式子的數學題上面。而從他們那里,我聽到了很多在算法書上沒有描述過的技巧,比如網格圖上網絡流建圖的種種方法,還有 WC2021 所考的把一般序列轉為 01 序列的套路。

這幾個月對我的意義是:從一個“原生態”的選手蛻變為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選手。我的訓練方式由根據自己喜好零散地做題轉變為了系統地刷題,也適應了傳統的強校 OI 訓練的模式。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刷了200-300道BZOJ的題目,Codeforces的Rating從1500-1700 漲到了 2300-2400。

NOI 2018

NOI 2018 讓我拿到了我的第一塊金牌,也使我成為上海唯一的 A 類金牌選手。 Day 1 的時候,我由於做過類似的題目,很快過掉了 T1。T2 推出了一些關鍵的結論,得到了一個 44 分算法,卻卡在了不那么關鍵的一步上面了。而 T3,我靠着集訓前幾天所學的后綴自動機寫了 68 分,卻因為至今未知的原因,只獲得了 32 分。Day 2 我又靠着打暴力的能力打出了 T2 的 160-200 行暴力, 寫了 100 + 30 + 20,又莫名奇妙地多拿了 T3 的 10 分。正是這 10 分,讓我卡進了金牌線。

值得一提的是,我與很多之前見過或者聽過的人見了面。這些我所熟知的選手都和我一同參加了這次比賽。他們大多與我在之后的比賽中再次見了面,然而只有兩個與我一直在賽場相見,直到 WC/CTS 2021。

可是我也看到同省的高二學長找吉如一要簽名時留戀、不舍的眼神,也理解一位非常刻苦卻沒有拿到銅牌的選手的心情。這一切無時不刻不在提醒我:這不是歡樂的派對,而是終將散去的筵席。競賽殘酷的一面,漸漸展現在我眼前。

歷練

高一上學期

實話實說,這個學期我並沒有全副精力地學習 OI,甚至 50% 都沒有。 NOIP2018 之前,我因為進入了數學省隊,基本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數學競賽上了。 至於 NOIP 2018 之后,我也反復在數學,信息,文化課三種模式之間頻繁地切換。

因為寒假參加數學集訓,我就沒有參加 WC 2019。但是在寒假期間,我繼續打之前幾個月沒有碰的 CF,刷 BZOJ 的題,CF Rating 漲上了紅名,手感也回升了許多。

但是期末考試的成功,使我免去了一些擔憂,也使我對自己安排時間、調節狀態的能力有了些許的自信。接下來的學期,才是我高一訓練的重點。

高一下學期 ~ CTS/APIO 2019 前

在 3 月份之前,我把時間平攤在學習數學和做 BZOJ 題上面了。而從 3 月以后,我認為 UOJ,LOJ 以及 CF 的題目對於思維水平的提升可能更大一些,因此選擇了把主刷的 OJ 由 BZOJ 轉為了 UOJ/LOJ/CF,保持每天2-3道 NOI 難度題的做題量。此外,我開始關注一些國外風格的比賽,尤其是 JOI。

這么十幾場模擬賽打下來,我欣喜地發現我可以適當地在比賽中給自己更多想題的時間,而壓縮自己寫題的時間。尤其是在 IOI 賽制里面,我有時可以做到兩個半小時的純思考時間。這樣調整策略的好處是:在我適合的題目中,可以沖高分。就算是我不適合的,也可以在半場內拿到一個不低的名次。

出題也是我訓練的一部分,其實從 WC 2018 之前,我就給 LOJ 的比賽供過題了。之后的集訓期間,我又給 LOJ Round 出了一道難度不低的計數題。高一入學時,我和 zbww 在食堂里互相交換各自出出來的題目,都覺得對方出的題不簡單。我出題的方法往往是從某個熟悉的模型或者生活場景中出發,經過隨機的改編和調整變為問題。然后自己把問題做一遍,直到我自己把它想了出來,並且還認為它適合作賽題了為止。由於有聯測的需要,我得保證大概每周一道題的穩定產出率。這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CTS/APIO 2019

就像中考高考前的一模一樣,對我的“一輪訓練”的檢驗便是 CTS/APIO 2019 了。

CTS 2019 D1 的時候,我不幸患上了感冒,嗓子有點啞了。這使得 D1 的時候我並沒有發揮好,硬攻 T2 卻卡在了最后一步上面了, T1 和 T3 也沒有拿到符合我能力的分數。中午我吃飯時問了認識的幾個同學,發現很多都比我高 70-100 分,感到有些失落(當然這是很不明智的舉動)。

所幸我回到賓館想起 NOI 2018 的經歷,就覺得沒啥了。 D2 的時候,我被分到了一個大的考場,考場還提供飲水機和紙杯,這把身體帶來的影響降低了很多。我記得我喝了水之后去上廁所,走會來的時候把 T3 之前幾個小時的思考否定掉了,想出了正解。

靠着 D2T3,我翻到了 rk14。這是我以前從來不敢想的名次,也是我在 OIerdb 上的最高名次。

接下來的 APIO 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可能是身體的原因,也可能是題目風格的原因,我 T2 並沒有想到簡單做法,而是用細節很多的、思維含量較低的朴素做法勉強通過了。這使我也沒有很好的精力去攻 T1 或者 T3 了,而是打滿全部的部分分,隨后離場。不過我靠着這些部分分,還是混到了金牌最后一名,也是大眾分的位置。

CTS/APIO 2019 后 ~ NOI 2019 前

一考完 CTS/APIO,我就重新回到了之前去的那個學校集訓了。集訓地點從一個很寬敞的教室改成了狹窄的教室,人數也從幾十人驟減到了十人不到。每個人自帶的筆記本電腦整齊地排布在桌面上,而充電線則是混亂地纏繞在了一起。電腦旁,用完的和嶄新的稿紙混雜在一起。

可雜亂的桌子上總有幾塊突兀的空白。兩位沒有申請到 C 類的選手帶走他曾留下的痕跡,桌子上又多了兩塊空白。

機房里偶爾會聽到他們的名字,例如說他們曾經做出過哪些題,教過我們哪些算法,VP 過哪些 CF div 1 和 gym,ZJOI 2019 差點就過了某道題之類的。

參加訓練的人變了,唯一不變的只是訓練模式。每天的節奏仍然是上午一套模擬賽,下午講題與討論。然而上午的模擬賽難度逐漸加大了,尤其是這個學校所出的聯測,難度甚至超過 ZJOI 2018。作為補充,我在這期間從這個學校的選手中聽聞了 Comet OJ 這個 OJ,就在這上面打了兩場的比賽,分別獲得了 rk 3 和 rk 2。我也在 NOI 前 10 天去參加正睿的集訓營,平均名次也排在了 rk 10 附近。

在做題之外,出題也成了我訓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去 CTS 的火車上,zbww 就和我講述他在做題的時候積累的idea,邀我共同去解決問題。有些題被我們做出來后加強了,有些題被我們兩個給出了不同做法,有些題卻被我們認定為不可做。從北京前往杭州的火車上,我們也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討論。很多我們火車上討論的 idea 被造成了題。每次輪到我們出聯測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機房外面討論一個下午,提供和篩選我們想出的 idea,仔細地斟酌部分分設計和題目難度排布的問題。

NOI 2019

可惜從 CTS 開始的短暫輝煌沒有持續到 NOI 2019。NOI 2019 的 D2,我並沒有發揮出之前模擬賽的平均水平。幸運的是,我靠着 D1T3 的少量優勢彌補了 D2 發揮的不足,最后憑借着 rk47 的成績進入集訓隊。

那場比賽發生了很多戲劇性的故事。D2 前一天的晚上,室友夢見他 D2 某道題 MLE 了,結果 D2 果然有個卡空間的題目。我夢見我在考場上推形式的二維 DP,結果真的有二維 DP,可惜只值 30 分。我在報道那天對着 NOI 參賽名單數有多少個我認識的人比我強,數出來 46 個人,結果我就是 47 名。可是,在我前面的 46 人和我的預期不盡相同,有很多我預想不到的黑馬進了集訓隊。

本來不屬於強省的上海出乎意料地進了三個集訓隊。有一位是在省選被卡1/3,通過買 C 類進的。在名單里面我還注意到了曾在比賽的酒店里認識的一位深圳高二選手。他 NOIP 考了 400 分,這對廣東這個強省來說幾乎就意味着退役,意味着 OI 生涯的結束。可我們都不曾想到,他以最后一名的成績進了廣東省隊,還以 rk10 的成績進入了集訓隊。在正睿集訓營上,有一位從高一開始接觸 OI 的選手,十二省聯考 D1 只考了 115 分,卻在 D2 中取得 rk1,翻進省隊。這次他 D1 也沒有發揮好,距離國集線差了 40 分,但重新上演了 D2 翻盤的結局,用 D2 的 226 分翻進了集訓隊。不過,有一位在正睿集訓上實力不俗的女選手,本來老師認為她可以沖國集,卻沒有在這次比賽中發揮好,拿了銀牌。

高二上學期

高二上學期,我所面臨的第一個小打擊就是數學高聯的失利。一試疏於訓練的我算錯了三道填空題,二試的第三題卡在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導致丟掉了我本來擅長的第四題。

這樣的陰霾持續了兩周,才逐漸消散。我恢復了以前的做題的節奏,以刷今年的集訓隊作業題為主,在時間比較空的時候就會刷 CSP 聯測題和往年集訓隊的作業題。CSP 2019 之后,我大概能夠做到每天三道集訓隊作業題的訓練強度,周末只要沒有數學課,就會選擇打 CF 或者 ATC 的比賽。北大集訓之前,我憑借着這樣的節奏,做了 80~90 道集訓隊作業題。北大集訓之后,我 Codeforces rating 也很快上升到了 2800之上。

北大集訓的時候,D1 本來應該是我的優勢場,可作為全場為數不多通過 T2 的人,卻因為時間原因在最后時刻都沒有調出 T1 的錯誤,這使我直接丟掉了 100 分。當時我不清楚這丟掉的 100 分算是代碼水平導致的,還是運氣導致的。但是在其他認識我的選手的鼓勵下,我開始往好的方面想:至少我的算法能力有 200 多分了,不是嗎?說不定下面幾場遇到了碼量比較小的題目,我就能發揮優勢了。

D2,我沒有任何的失誤,通過了三道不太難的題。面臨最難的一天 D3,我也保持了正常的節奏,卡進了前 15 名。D4 的時候,我因 T2 的失誤沒有沖到更高的名次,又靠着最后一分鍾的冷靜抉擇托住了底。D1 的差運氣與 D4 的好運氣相抵消了,D2 與 D3 共同的優勢又與 D4T2 的失誤相抵消了,眾多的偶然性基本上相互抵消。因此,總體上這也是我打過的所有比賽中中等偏上的一次發揮。

高二下學期 ~ 省選前

WC 的取消和疫情的擴散大概是我的第二個小打擊了。足球運動員開大腳的時候如果沒有踢到球,他可能就骨折了,而我的境況大抵也是如此。WC 的取消,使我喪失了一次本來可以證明自己實力提升的機會,疫情的擴散,讓候選隊選拔的消息遙遙無期。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水平定位,我的臨場發揮也直線下降了。我 CF Rating 掉出了 2800,又迅速掉到了 2500,在 GM 與 IGM 之間徘徊。一開始的 WC 聯測,平均名次在 rk3 ~ rk5 左右。自從 WC 取消過后,我的 FST 次數就增多了,名次也下降到 rk12 左右。

但我也從各處了解到,很多人所承受的壓力大概是我的十倍到上百倍。退役的高三選手不得不割舍過去,命運未定的高二選手不得不賭上未來。隨着強基計划的推行,很多高校的一本約都被廢了,取而代之的是未知的優惠條件。校測與高考的占比使選手對進入心儀大學的把握大幅度減少。比賽的時間是未知的,自身的水平是未知的,競賽的政策也是未知的。對自身命運的恐懼和擔憂,是疫情帶給很多選手的最沉重的打擊。與這相比,我的打擊其實不算啥。

平時做題的時候,我經常會想一道題想錯了方向,然后看了題解之后仍然不明白為什么按照題解的方向想就能成功,按我的方向想就不能。我嘗試着去找之前做過的題目,來總結歸納,但並沒有很成功。聯想到那些因為各種小失誤而影響命運的 OIer 們,我不免思索:影響考試得分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如果是來源於長期訓練的積累,為什么有這么多公認有實力的 OIer 遺憾退役?如果是來源於臨場發揮的偶然性,該如何衡量我們刷題、訓練的意義呢?該如何對待我們不會做的題目和考砸的比賽呢?在長輩那里聽到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似乎失效了,我的其它各種觀念也被現實沖擊。

好在我還有出題這項任務,我很早就立下了要出出來讓自己和選手滿意的好題的目標,就不至於深陷這樣的懷疑與迷茫當中。NOI 2019 過后,我和 zbww 兩個因為時間安排的不同,很難在學校見面。火車上,食堂座位旁的熱烈討論也成了過去式。出題,成了我倆線上討論的全部內容,成了我倆溝通交流的唯一紐帶。我們出出來了生成函數計算過程長達兩頁的《匹配樹》,我們共同為《斗地王》的奇妙解法贊嘆不已。我們從一道回文串的計數題挖掘弦圖的應用,也用《圖上的游戲》獲得了“神仙”和“毒瘤”兩種評價。

盡管出題占用了做題的時間,全原創的出題方式難以承受高頻次的需求,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最終,我們收到了外校選手對我們比賽質量的高度評價,他們都認為這些 idea 很巧妙。而我想起我們出的題,回顧我們的最終做法和想到這個做法的全過程,也帶了幾分欣賞藝術品的感覺了。

我沒有回到疫情之前的 OI 水平,他也沒有回到高一入學時的身體狀態。在眾多的遺憾和不如意中,出題,成了我們的唯一慰藉。為我的 OI 生涯尋找一個新的意義,原先的那些沮喪和不悅也就風輕雲淡了。

省選后 ~ NOI 2020

省選之后,我的 CF Rating 回到了 2600 的水平,ACM 多校聯測也拿過了 rk4,僅用 10 場比賽就讓我的 ATC 賬號上了紅名。為了使我的狀態回升,我又刷了一些 2019 集訓隊作業的題,以及 LOJ 上的一些好題。

NOI 2020 的表現並沒有讓別人驚艷,但別人的表現着實讓我驚艷了。zbww 終究擺脫了身體帶來的影響,發揮出了他的應有水平。ix35 重演我 CTS 2019 的發揮,靠着 NOI D2T2 一題直接翻到了 E 類第一名。

最終,結合北大集訓的表現,我的成績在集訓隊排名為 rk18。當時,我心想兩場 NOI 的排名都不是很高,而且相比於前面的人,我所花費的時間和刻意訓練的程度都不夠。看到很多傳統強校都有成熟的、完備的訓練體系,我感覺這樣的成績應該是我的上限了,我所擁有的資源、我所在的環境和我付出的時間很難讓我再上一步了。就連我媽媽也跟我說我的 OI 生涯畫上句號了。可幾個月過后的北大集訓徹底打破了這一認知。

終章

北大集訓 2020

北大集訓 2020 算是我有史以來最好的發揮了。 D1 和 D2,我都充分了利用了短短的 4 個小時,積累了一定的優勢。 D3 后,我的排名大概在 rk10 ~ rk12 左右。而 D4 我穩穩地過了 T1 和 T2,在 T3 上發揮出我數學的長項,獲得了單場 rk2,總排名 rk7 的成績。

之前那兩位沒有申請到 C 類的選手都進到了北大,成為了這次的出題人。NOI 2019 上靠二試翻盤的那位選手,與那場比賽的一位發揮失常沒有進到集訓隊的女選手一樣地擔任了出題工作。

偶然性——選擇 OI 的偶然性,訓練環境的偶然性,比賽成績的偶然性或許會影響到他們的高中生活,但並不足以把他們埋沒。到了大學,關於 OI 的過去被清零,大學的生活會重新開始。

曾擔憂過自身命運的選手在 NOI 2020 上收獲了不同的結局。有的來到了這里,與我在比賽見面,有的並沒有。沒有來到這里的選手,或許等到我去大學出題了之后就會見到吧。相信 NOI 2020 這場比賽的偶然性也不會對之后的生活有大到難以承受的影響。

WC/CTS 2021

CTS 2021 算是我的最后一場比賽了。我在 D1T2,D1T3,D2T1,D2T2 這四題都取得了並列最高分,可在剩下兩道題上,我都被甩開了大概 70 分的差距。有趣的是,這兩場的差距差不多與北大集訓 D4T2、D4T3 的優勢抵消了,我回到了 rk11 的名次。

無論這 rk11 到底是來自題目的偶然性還是訓練水平的必然性,我都坦然接受了。

我還想說的是,和我同宿舍的 Itst,就是總分 rk5 的那位選手,CTS 2019 金牌的他並沒有進到湖南的省隊。他高二的CSP D1T2本來寫錯了一個關鍵的地方,可能掛成 0 分,卻因為數據水,拿了 60 分,這給了他進入省隊的一點希望。結果他不僅憑借着省選的優秀發揮進了省隊,還一步步沖到了答辯的位置。他在答辯前一天跟我說他想寫一篇長度一萬字朝上的回憶錄,也使得我寫下了這篇文章。

另外,我還准備了候選隊答辯的自我介紹,不過沒有用到。但既然寫了,就不如把最終版本放上來,給大家一些參考。

Hello, everyone. It's great honor to stand here and give u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myself. I'm Zuo Jun Chi, a Senior three student from No.2 High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 began my programming career in Grade 7. In a short time, I got immersed in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I squeezed out all of my spare time to do exercises on several Online judges, including Codeforces and BZOJ. With my diligence, I won three gold medals in NOI series.

But my career turned out to be not easy. I constantly lost Codeforces rating during the outbreak of epidemic. I felt so upset that my performance got even worse. Not until my coach and parents told me 'Don't attribute your failure to your lack of ability.' did my confidence recover. Fortunately, I overcame the challenge by changing my training way.

Apart from OI, I also participated in Mathematical Olympics, which requires logical thinking. So I learnt to think of all the counterexamples of an algorithm before implementing it, and express my idea to others clearly. Besides, Combinator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mputer science.

What's more, I have set many interesting OI problems, some of which are highly remarked. Instead of learning individually, I am eager to share my idea with my fellows and provide them with help as possible as I can.

My dream is more than entering China team, but to become a researcher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What I gained from OI is the communicating skill and perseverance, which is far beyond scores and rankings.

If I finally achieve the chance to participate IOI2021, I'll try my best to polish myself. Otherwise, I'll remain motivated to further my dream.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給自己和學弟學妹

在量子力學問世之前,牛頓力學使得我們相信:已知一個系統當前的位置、速度、動量、受力、能量等信息,總可以推演出下一刻的狀態。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徹底打破了人們的認知,它告訴我們:宏觀上的規律在微觀上表現出了偶然性,是一系列偶然性造就了所謂的必然性。

而我們也是一樣的。我們因偶然選擇了 OI,我們因偶然走到了這一步。但走到這一步之后,無常便成了常態。我們的比賽成績不再像文化課那么的穩定,而單次比賽的發揮與比賽之前的努力似乎沒有關系。解題方法的選擇也充斥着各種不確定性,總結出的常見模型難以窮盡千變萬化的題目。當偶然性足以影響到我們的下一步時,調節心態便成了難題。

但長期的經驗使我們相信偶然性掩藏着必然性,接受偶然性和挖掘必然性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我們需要在考試之前總結之前訓練的所有題目。我們在自認為 D1 考砸之后,最好不與別人交流而是忘掉,調整心態准備 D2 的翻盤。一次比賽的偶然失利也不足以把我們打倒,而是使我們總結得失,去面對下一次的比賽。在第一年失敗過后,我們相信還有下一年。就算兩年都沒有如願,逆襲考上理想大學,在大學中表現優異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終我們所收獲的,是環境、資源、天賦、努力的必然結果。

到退役之后,甚至大學以后,我們會發現我們的 OI 生涯,其實就是在學着和命運這個愛惡作劇的朋友相處。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