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疑問:
1、產品的業務場景,怎么完整、高效梳理干凈?
2、怎樣基於場景去發現需求、設計業務?
3、怎樣在設計完后,對整體設計進行拔高?
一、舉例子
上面領導給了我一篇網絡文章,介紹發票報銷的一個小功能(包含發票OCR驗真、發票夾、報銷查詢,就三個功能,沒其他了,連報銷發起都沒有),然后領導說了一些他覺得的亮點(自己出差賬本、報銷與實發金額的關系、基於發票的周邊管理)叫我研究下。一開始我也是按以前的分析思路,分析產品解決的問題、梳理業務流程、梳理角色,然后開始競品分析,准備畫圖。
原以為這么簡單的小功能,很簡單,就掃描發票,記錄發票,然后報銷的時候關聯上,走完報銷流程完事。事實上我也僅僅考慮到這些,設計了這些功能點而已。
但是競品分析的時候,看到一個競品,在體驗它的過程里面,就像領導說的那些亮點、場景都一一滿足,而且操作極為簡單。對比起我之前假象的功能架構與業務流程,感覺一個就是微信,一個就是十幾年前的wapQQ~~~~
於是產生這疑問,如果基於流程,我可以設計很精美,交互很好,功能架構很獨立的產品。但是我絕對設計不出那種一用就給驚喜的產品。這問題絕對不是交互設計能力的問題,而是要跳出原來的思維限制,去尋找、發現更貼近用戶的不同層次需求,該如何做?
以前我的設計是基於“流程”,然后梳理流程的“角色”,然后設計功能框架設計功能。這種方法下面有個問題,雖然設計出來的東西很正規很規范,業務可以跑通且沒有交互也沒什么問題,但是總感覺不到產品亮點!或者使用上去,這產品就是“我的菜”的感覺。
然后研究從場景出發去分析、去設計是否能改變這種情況。因為基於場景分析,當場景發生、來臨的時候,產品與用戶的貼合度是極為高,產品的生命力是很強。而基於流程的角度來分析,只能說這個功能能滿足用戶的淺層需求,但是總滿足不到用戶內心的那種期望或者興奮的需求。
二、場景梳理的三個步驟
1、梳理主業務流程及設計的角色(或者用戶群體)
2、梳理角色-子場景:用戶在這個業務下面(主場景),存在什么樣的困難與疑惑(子場景),通過問卷、觀察用戶行為等方法,來獲取真實的場景描述
3、區分核心場景、次要場景,構建整個場景故事:資源是有限,集中精力去解決最常用,最核心的場景,然后再逐步搞次要場景,建立起整個場景樹
4、對場景進行5why的深入挖掘:挖掘場景背后用戶群體的心理,期待需求(用戶想用什么功能來實現這個需求,而不是這個功能能滿足什么需求)
三、涉及的知識點
1、UML建模:流程圖和角色用例,用例示例。如果只是純場景分析,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場景包含多個角色的情況下,就很難使用純場景分析。
2、需求價值判斷: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判斷標准都不一樣。這里是對高頻、需求與戰略匹配度等判斷,純經驗,沒弄那種好看但沒什么用的表(如需更好的,可以找其他知識點)
3、工作分解結構(簡稱WBS)與MECE分析法:結構化的思維,對場景不斷分解,做到“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確保相關場景都存在(如果發現漏的,就補充就是了)。
4、根本原因分析(RCA):這個雖然看上去跟工作分解結構很像,但是實際上是思考的一種方法
5、KANO 模型:拆分每個場景下基本需求、期望需求、興奮需求。通過期望需求的滿足,可以提升產品的滿足度,這樣就不僅僅只是“完成”這事,而是“做好”這事
四、案例拆解
1、梳理主業務流程(主場景)、對應各個角色、角色發生的問題(子場景)
2、區分場景價值、5why挖掘場景根本問題、根本需求
3、將所有需求,整理成需求池,再判斷價值大小與實施計划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基於場景,相對來說會有生命力點。但是壞處是如果分析的場景並不准確,這種反過來會邊緣化產品設計。這個判斷,只能交給用戶,看使用數據、產品滿意度來判斷。
五、設計的就是對的?或者有沒更高更好的設計?
產品的終極問題,就是我們所做的設計,是否就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因為都是腦袋里面空想出來的東西,真實效果如何?用戶買單不買單?
這里暫時想到的有3種方法:
A、事前:做好業務調研、弄清楚每一項。競品的時候吸收每個競品的亮點,設計初衷,集大成者。
B、事中:快速原型、用戶嘗試與調研。
C、事后:收集用戶反饋、使用數據、用戶推薦度,不斷打磨產品。
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對產品設計的更高要求與挑戰。是想如果當初我只是基於領導給的文章,然后簡單分析業務邏輯與角色,設計出來那東西,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可以做到更好,在參考競品之后,發現更好、更優的方案,果斷更改。然后怎么微創新比對方更優勝?或者業務重構,比對方更好滿足需求?這就是下一步,對這個產品不斷追求里面去完成。
六、后記
分析了多個同類競品,看到其實我一開始找到那競品,原來是行業已經算最好的產品~~~大部分其他產品,還是停留在很原始的設計,很多智能化、人性化的設計都沒有結合在上面。
其次那最好的競品,也是那公司的核心產品,人家70多號研發人員,做了十幾年,才打磨出這么一個產品。我就分析了兩天,設計出一套原始的設計。不過這個並不能成為我設計出比它差的原因,所以這也是引起我對這次事情深入思考,怎么提高自己設計能力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