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在開發和維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軟件工程作為一門學科,是為了解決軟件危機的,那么什么是軟件危機?
一、軟件危機
軟件危機泛指在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和維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嚴重問題。
軟件危機主要表現:
1 軟件開發進度難以預測
拖延工期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現象並不罕見,這種現象降低了軟件開發組織的信譽。
2 軟件開發成本難以控制
投資一再追加,令人難於置信。往往是實際成本比預算成本高出一個數量級。
而為了趕進度和節約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權宜之計又往往損害了軟件產品的質量,從而不可避免地會引起用戶的不滿。
3 用戶對產品功能難以滿足
開發人員和用戶之間很難溝通、矛盾很難統一。往往是軟件開發人員不能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而用戶又不了解計算機求解問題的模式和能力,雙方無法用共同熟悉的語言進行交流和描述。
在雙方互不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倉促上陣設計系統、匆忙着手編寫程序,這種"閉門造車"的開發方式必然導致最終的產品不符合用戶的實際需要。
4 軟件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系統中的錯誤難以消除。軟件是邏輯產品,質量問題很難以統一的標准度量,因而造成質量控制困難。
軟件產品並不是沒有錯誤,而是盲目檢測很難發現錯誤,而隱藏下來的錯誤往往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隱患。
5 軟件產品難以維護
軟件產品本質上是開發人員的代碼化的邏輯思維活動,他人難以替代。除非是開發者本人,否則很難及時檢測、排除系統故障。
為使系統適應新的硬件環境,或根據用戶的需要在原系統中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又有可能增加系統中的錯誤。
6 軟件缺少適當的文檔資料
文檔資料是軟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軟件的文檔資料是開發組織和用戶的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合同書,是系統管理者、總體設計者向開發人員下達的任務書,是系統維護人員的技術指導手冊,是用戶的操作說明書。
缺乏必要的文檔資料或者文檔資料不合格,將給軟件開發和維護帶來許多嚴重的困難和問題。
軟件危機原因分析:
1 用戶需求不明確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用戶需求不明確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在軟件開發出來之前,用戶自己也不清楚軟件開發的具體需求;
用戶對軟件開發需求的描述不精確,可能有遺漏、有二義性、甚至有錯誤;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用戶還提出修改軟件開發功能、界面、支撐環境等方面的要求;
軟件開發人員對用戶需求的理解與用戶本來願望有差異。
2 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缺乏有力的方法學和工具方面的支持。由於軟件開發不同於大多數其他工業產品,其開發過程是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其產品極大程度地依賴於開發人員高度的智力投入。由於過分地依靠程序設計人員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技巧和創造性,加劇軟件開發產品的個性化,也是發生軟件開發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3 軟件開發規模越來越大
隨着軟件開發應用范圍的增廣,軟件開發規模愈來愈大。大型軟件開發項目需要組織一定的人力共同完成,而多數管理人員缺乏開發大型軟件開發系統的經驗,而多數軟件開發人員又缺乏管理方面的經驗。各類人員的信息交流不及時、不准確、有時還會產生誤解。軟件開發項目開發人員不能有效地、獨立自主地處理大型軟件開發的全部關系和各個分支,因此容易產生疏漏和錯誤。
4 軟件開發復雜度越來越高
軟件開發不僅僅是在規模上快速地發展擴大,而且其復雜性也急劇地增加。軟件開發產品的特殊性和人類智力的局限性,導致人們無力處理“復雜問題”。所謂“復雜問題”的概念是相對的,一旦人們采用先進的組織形式、開發方法和工具提高了軟件開發效率和能力,新的、更大的、更復雜的問題又擺在人們的面前。
二、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是軟件危機的解決途徑,軟件工程誕生於60年代末期,它作為一個新興的工程學科,
主要研究軟件生產的客觀規律性,建立與系統化軟件生產有關的概念、原則、方法、技術和工具,指導和支持軟件系統的生產活動,以期達到降低軟件生產成本 、改進軟件產品質量、提高軟件生產率水平的目標。軟件工程學從硬件工程和其他人類工程中吸收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明確提出了軟件生命周期的模型,發展了許多軟件開發與維護階段適用的技術和方法,並應用於軟件工程實踐,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人們開始研制和使用軟件工具,用以輔助進行軟件項目管理與技術生產,人們還將軟件生命周期各階段使用的軟件工具有機地集合成為一個整體,形成能夠連續支持軟件開發與維護全過程的集成化軟件支援環境,以期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解決軟件危機問題。
此外,人工智能與軟件工程的結合成為80年代末期活躍的研究領域。基於程序變換、自動生成和可重用軟件等軟件新技術研究也已取得一定的進展,把程序設計自動化的進程向前推進一步。在軟件工程理論的指導下,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軟件工業化生產體系,形成了強大的軟件生產能力 。軟件標准化與可重用性得到了工業界的高度重視,在避免重用勞動,緩解軟件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軟件需求的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