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靜態(static)成員何時才會初始化


靜態成員的初始化的階段,根據有沒有顯示初始化而異,根據是否被final修飾而異:

private static int num = 11;
private static int num2;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num3 = 12
類加載的准備階段會給所有static 成員 在方法區中分配內存,並設置變量初始值【這個初始值就是零值, 零值根據類型不同而異】,所以可以理解為num2就是默認初始化為了0,因為它沒有顯示初始化,之后不會再初始化num2的值了;
這時【即 准備階段】num值也為0,在 類加載的初始化階段num才會執行類變量賦值的操作,即在初始化階段num值為11;
但在 類加載的准備階段num3的值就會被賦值為12而不是0,這是因為num3被final修飾,此時“類字段的字段屬性表中就存在ConstantValue屬性,而准備階段變量num3就會被初始化為ConstantValue屬性所指定的值”--來自《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第二版
總結
 
所有靜態成員在類加載完成之后都已經或顯示或隱式的完成了初始化賦值的操作。

  

零值:
int 0
long 0L
short (short) 0
char '\u0000'
byte (byte) 0
boolean false
float 0.0f
double 0.0d
引用類型 null

 

我們知道java中類的生命周期為裝載、連接、初始化、使用和卸載五個過程,如下圖所示:

 

1.加載 

    我們編寫一個java類的代碼,經過編譯之后生成一個后綴名為.class的文件,java虛擬機就能識別這種文件。java的生命周期就是class文件從加載到消亡的過程。 關於加載,其實,就是將源文件的class文件找到類的信息將其加載到方法區中,然后在堆區中實例化一個java.lang.Class對象,作為方法區中這個類的信息的入口。但是這一功能是在JVM之外實現的,主要的原因是方便讓應用程序自己決定如何獲取這個類,在不同的虛擬機實現的方式不一定相同,hotspot虛擬機是采用需要時在加載的方式,也有其他是先預先加載的。 (可以參考深入理解JVM這本書)

2.連接 
    連接一般是加載階段和初始化階段交叉進行,過程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驗證:確定該類是否符合java語言的規范,有沒有屬性和行為的重復,繼承是否合理,總之,就是保證jvm能夠執行 
    (2)准備:主要做的就是為由static修飾的成員變量分配內存,並設置默認的初始值 
        默認初始值如下:

                    1.八種基本數據類型默認的初始值是0 
                    2.引用類型默認的初始值是null 

                    3.有static final修飾的會直接賦值,例如:static final int x=10;則默認就是10.

(3)解析: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把常量池中的符號引用轉換為直接引用,說白了就是jvm會將所有的類或接口名、字段名、方法名轉換為具體的內存地址。

3.初始化 
    初始化這個階段就是將靜態變量(類變量)賦值的過程,即只有static修飾的才能被初始化,執行的順序就是:父類靜態域或着靜態代碼塊,然后是子類靜態域或者子類靜態代碼塊(靜態代碼塊先被加載,然后再是靜態屬性)

4.使用 

    在類的使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以下三步:

    (1)對象實例化:就是執行類中構造函數的內容,如果該類存在父類JVM會通過顯示或者隱示的方式先執行父類的構造函數,在堆內存中為父類的實例變量開辟空間,並賦予默認的初始值,然后在根據構造函數的代碼內容將真正的值賦予實例變量本身,然后,引用變量獲取對象的首地址,通過操作對象來調用實例變量和方法 


    (2)垃圾收集:當對象不再被引用的時候,就會被虛擬機標上特別的垃圾記號,在堆中等待GC回收 
    (3)對象的終結:對象被GC回收后,對象就不再存在,對象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5.類卸載 
    類卸載即類的生命周期走到了最后一步,程序中不再有該類的引用,該類也就會被JVM執行垃圾回收,從此生命結束…

代碼示例:

package com.etc.test;
class A{
    static int a;//類變量
    String name;
    int id;
    //靜態代碼塊
    static{
        a=10;
        System.out.println("這是父類的靜態代碼塊"+a);
    }
    //構造代碼塊
    {
        id=11;
        System.out.println("這是父類的構造代碼塊id:"+id);
    }
    A(){
        System.out.println("這是父類的無參構造函數");
    }
    A(String name){
        System.out.println("這是父類的name"+name);
    }
}
class B extends A{
    String name;
    static int b;
    static{
        b=12;
        System.out.println("這是子類的靜態代碼塊"+b);
    }
     B(String name) {
        super();
        this.name = name;
        System.out.println("這是子類的name:"+name);
    }
}
public class Test666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 bb=new B("GG");
}
}

 

 

靜態代碼在類的初始化階段被初始化。

非靜態代碼則在類的使用階段(也就是實例化一個類的時候)才會被初始化。

靜態變量
可以將靜態變量理解為類變量(與對象無關),而實例變量則屬於一個特定的對象。
靜態變量有兩種情況:

靜態變量是基本數據類型,這種情況下在類的外部不必創建該類的實例就可以直接使用
靜態變量是一個引用。這種情況比較特殊,主要問題是由於靜態變量是一個對象的引用,那么必須初始化這個對象之后才能將引用指向它。
因此如果要把一個引用定義成static的,就必須在定義的時候就對其對象進行初始化。
 

public class TestForStaticObject{  
static testObject o = new testObject (); //定義一個靜態變量並實例化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在main中直接以“類名.靜態變量名.方法名”的形式使用testObject的方法  
}  
}  


靜態方法
 與類變量不同,方法(靜態方法與實例方法)在內存中只有一份,無論該類有多少個實例,都共用一個方法。

    靜態方法與實例方法的不同主要有:

靜態方法可以直接使用,而實例方法必須在類實例化之后通過對象來調用。
在外部調用靜態方法時,可以使用“類名.方法名”或者“對象名.方法名”的形式。
實例方法只能使用這種方式對象名.方法名。
靜態方法只允許訪問靜態成員。而實例方法中可以訪問靜態成員和實例成員。
靜態方法中不能使用this(因為this是與實例相關的)。
靜態代碼塊
 在java類中,可以將某一塊代碼聲明為靜態的。

 

static {  
//靜態代碼塊中的語句  
}  
 

 

靜態代碼塊主要用於類的初始化。它只執行一次,並且在同屬於一個類的main函數之前執行。

靜態代碼塊的特點主要有:

靜態代碼塊會在類被加載時自動執行。
靜態代碼塊只能定義在類里面,不能定義在方法里面。
靜態代碼塊里的變量都是局部變量,只在塊內有效。
一個類中可以定義多個靜態代碼塊,按順序執行。
靜態代碼塊只能訪問類的靜態成員,而不允許訪問實例成員。
 靜態代碼塊和靜態函數的區別

java 靜態代碼塊:

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些代碼必須在項目啟動前就執行的時候,需要使用靜態代碼塊,這種代碼是主動執行的,它只執行一次,並且在同屬於一個類的main函數之前執行。

靜態函數:

需要在項目啟動的時候就初始化,在不創建對象的情況下,其他程序來調用的時候,需要使用靜態方法,這種代碼是被動執行的.

注意:

(1)靜態變量是屬於整個類的變量而不是屬於某個對象的。注意不能把任何方法體內的變量聲明為靜態,例如:

fun()
{
static int i=0;//非法。
}

 

(2)一個類可以使用不包含在任何方法體中的靜態代碼塊,當類被載入時,靜態代碼塊被執行,且只被執行一次,靜態塊常用來執行類屬性的初始化。例如:

static
{
}

 

 轉自:https://blog.csdn.net/qq_36522306/article/details/80584595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