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帶機
磁帶機(Tape Drive)一般指單驅動器產品,通常由磁帶驅動器和磁帶構成,是一種經濟、可靠、容量大、速度快的備份設備。這種產品采用高糾錯能力編碼技術和寫后即讀通道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數據備份的可靠性。根據裝帶方式的不同,一般分為手動裝帶磁帶機和自動裝帶磁帶機,即自動加載磁帶機。
自動加載磁帶機實際上是將磁帶和磁帶機有機結合組成的。自動加載磁帶機是一個位於單機中的磁帶驅動器和自動磁帶更換裝置,它可以從裝有多盤磁帶的磁帶匣中拾取磁帶並放入驅動器中,或執行相反的過程。它可以備份100GB-200GB或者更多的數據。自動加載磁帶機能夠支持例行備份過程,自動為每日的備份工作裝載新的磁帶。一個擁有工作組服務器的小公司可以使用自動加載磁帶機來自動完成備份工作。
磁帶庫
磁帶庫是像自動加載磁帶機一樣的基於磁帶的備份系統,它能夠提供同樣的基本自動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但同時具有更先進的技術特點。它的存儲容量可達到數百PB(1pb=100萬GB),可以實現連續備份、自動搜索磁帶,也可以在驅動管理軟件控制下實現智能恢復、實時監控和統計,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完全擺脫了人工干涉。
磁盤陣列
簡稱盤陣,計算機行業使用的一種企業級存儲系統。盤陣把多個磁盤組合成一個陣列,通過RAID和虛擬化等技術手段,作為一個單一的存儲設備來使用。通過把數據分散在不同的物理磁盤中,盤陣可以減低數據的訪問時間、提高訪問速度;通過RAID等容錯機制,它可以提高數據的安全性;另外,它還可以有效的利用磁盤空間。
要全面理解“磁盤陣列”,就還必須了解以下幾個重要概念:
最大存儲容量 是指磁盤陣列設備所能存儲數據容量的極限,通俗的講,就是磁盤陣列設備能夠支持的最大硬盤數量乘以單個硬盤容量就是最大存儲容量,其實這是個理論值。實際上這個數值還取決於所使用RAID(獨立冗余磁盤整理)的級別,采用不同的RAID級別,有效的存儲容量也就有所差別。通常,一般小型的磁盤陣列設備會支持幾百GB的存儲容量,適合中小型公司作為存儲設備共享數據使用,而中高檔的磁盤陣列設備應該支持T級別的容量(1TB = 1000GB)。
平均傳輸率 是指數據從磁盤陣列的硬盤里讀出送到外部主機或其他地方的穩定速度,而不是突發速率,單位通常是Mb/s(兆位/秒)。這個數值取決於磁盤陣列所使用的外部主機通道和所用磁盤類型,通常使用SCSI硬盤作為陣列和FC(Fiber Channel)光纖主機通道的速率為最高,一般可達1000Mb/s以上。而采用IDE硬盤作為陣列的產品的速率就相對於較低,適合規模不大的用戶群使用。
硬盤轉速 是指硬盤內電機主軸的轉動速度,單位是RPM(每分鍾旋轉次數)。其轉速越高內部傳輸速率就越大。目前常見的IDE接口硬盤轉速為5400RPM和7200RPM,而SCSI接口的硬盤的轉速可達到10000RPM以上。如果是小型公司沒有大量數據存儲的話,用5400RPM或7200RPM的硬盤即可,而對於有大量數據要求的部門則最好選用高速SCSI硬盤,且具有熱插拔的優點。
每台磁盤陣列設備都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內存作為高速緩存使用,而且大多用戶以后可以擴充。在磁盤陣列設備中,常見的內存類型由SDRAM(同步內存)、FLASH(閃存)等。不同的磁盤陣列產品出廠時配備的內存容量不同,一般為幾十兆到數GB(1GB=1000MB)容量不等,這取決於磁盤陣列產品的應用范圍,一般來講,應用在小規模的局域網當中的磁盤陣列,如果只是應付幾台設備的訪問,64M以下內存容量即可。如果是上百個節點以上的訪問,就得需要上G容量的內存。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素,磁盤陣列產品的綜合性能發揮還取決於它的處理器能力、硬盤速度及其網絡實際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總之,選購磁盤陣列產品時,應該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性能參數。
MTBF,即平均無故障時間,英文全稱是“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是衡量一個產品(尤其是電器產品)的可靠性指標。單位為“小時”。它反映了產品的時間質量,是體現產品在規定時間內保持功能的一種能力。具體來說,是指相鄰兩次故障之間的平均工作時間,也稱為平均故障間隔。它僅適用於可維修產品。同時也規定產品在總的使用階段累計工作時間與故障次數的比值為MTBF。磁盤陣列產品一般MTBF不能低於50000小時。
磁盤陣列作為數據的存儲設備,供網絡用戶使用,那么就需要磁盤陣列提供接口,和服務器主機或其他網絡設備相連接,這個接口我們把它叫做主機通道或外接主機通道。現在大多數外接主機通道為Ultra2 SCSI和Ultra3 SCSI,部分產品由於和SAN(存儲區域網絡)連接具有FC(Fiber Channel光纖通道)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