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最優停止理論
“認知”的局限性和邊界
以前的課程里我們講到過:認知是一種我們生存的手段。一個物種要生存繁衍需要各種各樣的認知,包括感知和人類的理性活動,都是一個工具和手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用好和優化這個工具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這個工具本身的局限。
比如說,人活着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水和火。如果人類沒有發現和使用火,那么“人類”這個物種就不可能出現。即使到了今天,水和火仍然是我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兩項資料。所以我們發工資,也就是發水和火——薪水,燒的柴和吃的水。說到水火,我們也能馬上想到一個詞“水火無情”——這兩樣東西雖然必不可少,但又是最可怕的,它們可能把人淹死或者燒死。
講水和火我是想說:我們想要妥善使用和優化一個工具,就必須知道它的限度在什么地方;這個限度之外可能就是危害了。
如此說來,認知作為一種生存手段是需要反省的,是需要知道它的限度在哪兒的。所謂“智慧”,很大程度上就是關於限度和邊界的認知。認知之上需要一個“邊界的認知”——這也是我們這個模塊一直在講“認知治理”的原因。
最優停止理論(Optimal Stopping Theory)
“當我們明白我們該走哪條路的時候,我們常常是已經喪失了走這條路的機會。”
英國商業哲學家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的這句話我以前只是覺得特別有道理,但它到底深刻在什么地方,我一直沒有弄清楚。現在看來,這句話通俗點兒說就是“當你有了多么痛的領悟之后,這個領悟對你就沒有價值了”。當你獲得某種認知的時候,這個時間軸是往后的,而到最后才去“決策”,黃花菜都涼了。
我們經常看到親子之間的沖突就是這種情況,比如在“選什么樣的男朋友”這件事上,母女之間常常會有沖突:
母親給出的是“認知”:經過很多迭代以后,她終於有了一個“多么痛的領悟”,獲得了這個認知。
對於正在找男朋友的女兒來說,認知的時間點是錯位的——母親基於她的認知給出一個決策,而女兒的認知跟她是沖突的。
等女兒活到跟媽媽一樣大歲數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媽媽說的是對的”,但她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已經沒有選擇權了。
這個現象的背后有一個很深奧的原理:最優停止理論。
我們做一個決策的時候,常常被兩個東西所撕扯:我們要獲得更多的信息、知識、最優化的認知,而這些往往要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之上,你不能夠“二話不說,上來就做一個決策”;數據是越多越好,可決策不是越晚越好——決策是有時間點的。
這樣就會導致一個巨大的沖突。
比如租房子,你要盡可能多地看一些房子才知道什么樣的房子性價比最高,才可能形成一個選擇房子的標准。但是,讓我們糾結的是,在你不斷擴大數據量的時候,最好的房子可能已經被別人挑走了,你沒有機會了。
同樣的道理也適合於找對象:無論是男生找女朋友,還是女生找男朋友,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尤其是優質的女生更面臨這個問題,就是“數據量和決策時刻之間的天然矛盾”。你越優質,機會就越多,獲取的數據量就越大,你就產生了一個沖動——“再看看吧,可能有更好的”。
但是,你收集數據的過程,也是喪失決策機會的過程——看到某某男生不錯,但還有點兒問題,再看看吧,再比較一下……接下來,你找了5個男朋友之后突然覺得之前那個男生不錯,回頭再來找他,他給了你一張請柬。
股市上也是如此:你好像有很多選擇機會,比如持有的一只股票一直在往上漲,但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是上漲的終點。股票漲的時候,你要面臨“什么時候拋”的決策:過早地拋,你可能喪失發財的機會;不拋,繼續持有,好像是獲得了更多的機會,但實際上可能陷入到某種災難當中:今天你覺得它還會往上漲,明天早上就發現它在懸崖式下跌,這時候,你也只能在那兒站崗了。
“什么時候停止”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中國哲學里的一個核心的概念叫“止”,停止。智慧的起點就是“止”,你不知道止,就不會有智慧;而智慧的終點也是止,你不但要“止”,而且知道什么時候、在多大程度上“止”——這就要考驗你的智慧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好像有用,但其實一點兒用都沒有的話:我們要保持好XX和XX的平衡。比如,我們要保持好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我們要保持多樣性和專一性的平衡……等等,這些話聽起來都對,但是是“正確的廢話”——平衡的點到底在哪兒,我們是沒有答案的。
我們經常說“那就看緣分了”,“那就看運氣了”,“那就看感覺了”。所謂“運氣”就是你選擇的這個點正好是“最優停止點”,如果你沒碰到就只會倒霉。
算法:37%法則
我一直以為“如何找到正確的停止點,保證決策的時效性與認知的成熟度”只能是憑感覺的,就像藝術家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寫,為什么這么譜曲,或者為什么這么畫,但是他們經過練習以后,他們就能恰到好處——最近一兩年,我這個想法逐漸改變了。
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一直在力圖尋找這種特別感性的東西,他認為“所謂的恰到好處,背后是有一個定數的,是由某種數學般精確規律決定的”。比如黃金分割,表面上你覺得恰到好處,實際上它的這種精確性是可以用數學來表達的。
決策的時效性和認知成熟度,數據量與時間點的問題,也有一個類似於黃金分割的數字——37%。
比如你選秘書、選女朋友、選各種各樣“好像機會很多,但同時有一個時間點的幽靈在困擾你”的事情,這里有一個定數,37%。
比如你是一個大老板,要挑秘書,無論應聘的有多少個,你要錯過了37%的最優停止點,那么最后很可能會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你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本身就是你不滿意的——你還在想之前錯失的一個或兩個更好的選擇對象。
37%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好像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有自由意志,但它是不變的,你選還是不選,它都在那兒——這就是“算法”。
我們這節課通過討論數據量、認知成熟度和時間點、決策點之間的關系,開啟了一個話題——算法。我們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定數”叫“天算”,把“人的選擇和算計”叫“人算”,所以我們經常說“人算不如天算”。
關於算法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用,我們會在下面的課程里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