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新聞,讓做程序員的筆者很有感觸。事情是這樣的。筆者的校友,一個中科大博士最近被警察抓去了。事情的原委是這哥們博士畢業之后感覺工資太低,就做一些業余項目。沒想到遇人不淑,找的合伙人都是一些做游戲外掛的灰色產業的江湖人士。這個博士同學負責游戲外掛的核心代碼,三年間居然該軟件做的非常不錯。項目整體收入非常可觀,一下子盈利了300W。按正常邏輯這個哥們是核心人員,賺錢又那么多,怎么也該分個百十萬吧。沒想到的是,這個哥們三年居然只分到了15W錢,是他們團隊中收入最低了。看了這個報道,真是非常同情這個哥們。唏噓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都說程序員工資高,那是網上的訛傳。現實情況確是,力氣程序員出的最多,很多時候鍋也背的不少啊。看來,程序員才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
由於自己是程序員,對這個哥們的經歷真是深有感觸啊。不知不覺間,程序員已經超越了農民工,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之首了。很多程序員給人的印象就是人傻好騙。搞營銷的經常騙程序員幫忙免費寫代碼,做老板的經常騙程序員去加班,就連嫁不出去的妹子也是最后才找個程序員嫁了。程序員怎么淪落到這種境地呢?通過筆者多年的觀察反思,發現這個和群體的特殊性有很大關系:
太沉迷於技術:特別是剛畢業幾年之內的程序員,很多都非常沉迷於技術,認為技術能夠改變一切,早日實現財務自由,能夠幫他當上CEO,迎娶白富美。上班解bug,下班練寫代碼,哪有時間干別的呢?錯覺,技術高等於賺錢多,學歷高等於賺錢能力強。
缺少社會閱歷:程序員的學歷普遍偏高,很多人都是碩士博士剛畢業,就進入某些大廠去當程序員了。這種經歷,幾乎沒有什么社會閱歷,跟那些經常在社會上跑的人,根本沒法比,很容易被那些江湖大佬忽悠的。幾句虛空的許諾就把很多程序員忽悠的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
工作環境簡單:程序員整天對着電腦,周圍一大堆碼農,大家除了對着電腦,就是相互之間討論一些技術問題,這種環境下熏陶出來,能不簡單嗎?這樣就不善言談,不會察言觀色,不懂人情世故。這幾年,發生了多少這樣的事情,公司已經倒閉了,老板跑路了,程序員還一臉懵逼的在辦公室改代碼。
名義上待遇高導致加班多:人家在看電影,我們在解bug,人家在游玩,我們在寫代碼,人家在秀恩愛的時候,我們在看需求分析。時間都花在了寫代碼上,哪還有時間去了解江湖呢?
最近在社會上跑了兩年,深深的發現了程序員這個職業的很多局限及自身的很多不足。不過,為了生存,做個一個一線碼農,還是要做一些突破的。以人為鑒,可以長見識,那些牛逼的程序員,人家是怎么變成強勢群體的呢?看看程序員中的戰斗機是怎么練成的呢?
魯大師的創始人魯錦:1992年,魯錦考入四川大學無線電系,開始接觸四川大學機房里的長城0520,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學畢業后,魯錦按部就班,進入中國農業銀行四川分行科技部軟件科工作,負責在UNIX平台上開發一些銀行應用軟件。在銀行工作的時候,魯錦干了不少私活兒。1999年底,開發“Windows優化大師”,這款軟件風靡一時。這個前輩是依靠業余時間把自己的產品做起來的,也是靠業余產品賺到第一桶金的。
網易的創始人丁磊:從電信局辭職到闖盪江湖。幾經波折,后來完成了單純程序員到程序員商人的蛻變。他這樣描述自己的行為:“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很多機遇,但機遇是有代價的。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嶺。”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199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到廣州工作,從事軟件開發。此后幾年時間內,他成功開發了一款優秀的國產電子郵件客戶端軟件——Foxmail。后來把這個軟件賣了幾千萬。后來在騰訊又作出了微信。
從這些牛逼的程序員前輩中,你是不是看到了不一樣的呢?牛逼的程序員,不僅僅要技術牛逼,社會生存能力也要很強啊。這個沒有其它捷徑,就如庖丁解牛那樣,唯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