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ua中除了 table是引用傳遞 外,其余基本都是值傳遞。所以當你直接打印一個table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指針類型的數據。
這就導致如下問題:
1,不能通過簡單的 “ = ”來copy一個表,因為這樣傳過去的還是它自身的引用(地址),必須通過額外寫一個方法來實現table的復制(見例3);
2,通過 函數return返回的table類型數據,也是返回的引用,如果希望通過只讀的方式拿到數據,則應在拿到后進行一下copy的操作,然后再對副本進行修改;
3,函數傳參時,如果傳進去一個table,那么你在函數內部對這個形參table的修改,都會導致函數外面那個實參table也跟着改變;
而對於除table外的其它常見數據類型,則基本都是傳值的方式,下面以函數為例:
例1.
function fun_1()
print("第一個函數")
end
function fun_2()
print("第二個函數")
end
x = fun_1
y = x
x = fun_2
y()
x()
輸出:第一個函數 -- 修改x對y沒有產生影響,可見是 “值傳遞” 的方式。
第二個函數
例2.
local mytab = { a=1,b="s"} local function haha(tab) tab.a=2 tab.b=2
end haha(mytab) print(mytab.a) print(mytab.b)
輸出是:2 2
可見,形參table在函數內部的改變會導致實參table也跟着改變;
另外也可見lua中的變量不分類型,只有數據分類型:一開始 b 是個字符串,后來改為一個數字。
例3. 下面舉一個實現copy table的例子:
function cloneTable(tab) -- 功能:克隆一份table
local function copy(target, res)
for k,v in pairs(target) do
if type(v) ~= "table" then
res[k] = v;
else
res[k] = {};
copy(v, res[k]) --
遞歸
end
end
end
local result = {}
copy(tab, result)
return result
end
例4:
補充:深度克隆一個值:
function clone(object) local lookup_table = {} local function _copy(object) if type(object) ~= "table" then return object elseif lookup_table[object] then return lookup_table[object] end local new_table ={} lookup_table[object] = new_table for key, value in pairs(object) do new_table[_copy(key)] = _copy(value) end return setmetatable(new_table, getmetatable(object)) end return _copy(object) end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