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到模板注入的題,趕緊記筆記,此篇相當於對大佬的做法的復現Orz,師傅太強了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255856/article/details/97687299,這道題出自
2018的護網杯
在hints里看到條件,猜測 ” filename=/fllllllllllllag&filehash=?“,只要構造出這個就行了,但是現在還缺一個cookie_secret
一開始還以為是自己的cookie,構造好提交出現了一個新的界面
菜雞無奈開始尋求wp,才知道這個error界面就是注入點!!!當然也怪自己,沒有留一個心眼,查一下 "render" ,“tornado”這兩個關鍵字(;´д`)ゞ
?msg={{handler.settings}}
?filename=/fllllllllllllag&filehash=78862cd633ce3a864d49ee092d06262d
資料:
SSTI模板注入:這一篇作者詳細的介紹了什么是模板,為什么要用模板,相當的掃盲,強推
Twig 模板引擎注入原理:
<?php require_once dirname(__FILE__).'/../lib/Twig/Autoloader.php'; Twig_Autoloader::register(true); $twig = new Twig_Environment(new Twig_Loader_String()); $output = $twig->render("Hello {{name}}", array("name" => $_GET["name"])); // 將用戶輸入作為模版變量的值 echo $output;
?>使用 Twig 模版引擎渲染頁面,其中模版含有 {{name}} 變量,其模版變量值來自於 GET 請求參數 $_GET["name"]。顯然這段代碼並沒有什么問題,即使你想通過 name 參數傳遞一段 JavaScript 代碼給服務端進行渲染,也許你會認為這里可以進行 XSS,但是由於模版引擎一般都默認對渲染的變量值進行編碼和轉義,所以並不會造成跨站腳本攻擊:

但是,如果渲染的模版內容受到用戶的控制,情況就不一樣了。修改代碼為:
<?php
require_once dirname(__FILE__).'/../lib/Twig/Autoloader.php' Twig_Autoloader::register(true); $twig = new Twig_Environment(new Twig_Loader_String()); $output = $twig->render("Hello {$_GET['name']}"); // 將用戶輸入作為模版內容的一部分 echo $output;
?>![]()
上面這段代碼在構建模版時,拼接了用戶輸入作為模板的內容,現在如果再向服務端直接傳遞 JavaScript 代碼,用戶輸入會原樣輸出,測試結果顯而易見。在 Twig 模板引擎里, {{var}} 除了可以輸出傳遞的變量以外,還能執行一些基本的表達式然后將其結果作為該模板變量的值,例如這里用戶輸入 name={{2*10}} ,則在服務端拼接的模版內容為:
![]()
這里簡單分析一下,由於 {# comment #} 作為 Twig 模板引擎的默認注釋形式,所以在前端輸出的時候並不會顯示,而 {{2*8}} 作為模板變量最終會返回 16 作為其值進行顯示,因此前端最終會返回內容 Hello IsVuln16OK ,如下圖:
![]()
作者:帥豬佩奇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aef2ae0498df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Python神級框架框架Tornado入門體驗:詳細的介紹了tornado框架
一個普通的tornado web服務器通常由四大組件組成。
- ioloop實例,它是全局的tornado事件循環,是服務器的引擎核心,示例中
tornado.ioloop.IOLoop.current()
就是默認的tornado ioloop實例。- app實例,它代表着一個完成的后端app,它會掛接一個服務端套接字端口對外提供服務。一個ioloop實例里面可以有多個app實例,示例中只有1個,實際上可以允許多個,不過一般幾乎不會使用多個。
- handler類,它代表着業務邏輯,我們進行服務端開發時就是編寫一堆一堆的handler用來服務客戶端請求。
- 路由表,它將指定的url規則和handler掛接起來,形成一個路由映射表。當請求到來時,根據請求的訪問url查詢路由映射表來找到相應的業務handler。
這四大組件的關系是,一個ioloop包含多個app(管理多個服務端口),一個app包含一個路由表,一個路由表包含多個handler。ioloop是服務的引擎核心,它是發動機,負責接收和響應客戶端請求,負責驅動業務handler的運行,負責服務器內部定時任務的執行。
當一個請求到來時,ioloop讀取這個請求解包成一個http請求對象,找到該套接字上對應app的路由表,通過請求對象的url查詢路由表中掛接的handler,然后執行handler。handler方法執行后一般會返回一個對象,ioloop負責將對象包裝成http響應對象序列化發送給客戶端。
作者:Python小老弟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d1085dbf321f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Python中從服務端模板注入到沙盒逃逸的源碼探索 (一):介紹了python的兩個模板引擎——Tornado,Flask
因此,通過
handler.application
即可訪問整個Tornado。簡單而言通過{{handler.application.settings}}
或者{{handler.settings}}
就可獲得settings
中的cookie_secret。class ErrorHandler(tornado.web.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msg = self.get_argument('msg', 'Error') bans = ["\"", "'", "[", "]", "_", "|", "import", "os", "(", ")", "+", "-", "*", "/", "\\", "%", "="] for ban in bans: if ban in msg: self.finish("ORZ") with open("error.html", 'w') as f: f.write("""<html> <head> <style>body{font-size: 30px;}</style> </head> <body>%s</body> </html>\n""" % msg) f.flush() self.render("err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