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snowbird13/article/details/64919984
一. 面陣相機和鏡頭選型
已知:被檢測物體大小為A*B,要求能夠分辨小於C,工作距為D 解答:
1. 計算短邊對應的像素數 E = B/C,相機長邊和短邊的像素數都要大於E;
2. 像元尺寸 = 物體短邊尺寸B / 所選相機的短邊像素數;
3. 放大倍率 = 所選相機芯片短邊尺寸 / 相機短邊的視野范圍;
4. 可分辨的物體精度 = 像元尺寸 / 放大倍率 (判斷是否小於C);
5. 物鏡的焦距 = 工作距離 / (1+1 / 放大倍率) 單位:mm;
6. 像面的分辨率要大於 1 / (2*0.1*放大倍率) 單位:lpmm ;
以上只針對鏡頭的主要參數進行計算選擇,其他如畸變、景深環境等,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選擇。
*針對速度和曝光時間的影響,物體是否有拖影
已知:確定每次檢測的范圍為80mm*60mm,200萬像素 CCD 相機(1600*1200),相機或物體的運動速度為12m/min = 200mm/s 。
曝光時間計算: 1. 曝光時間 < 長邊視野范圍 / (長邊像素值 * 產品運動速度)
2. 曝光時間 < 80 mm / (1600∗250 mm/s); 3. 曝光時間 < 0.00025s ;
總結:故曝光時間要小於 0.00025s ,圖像才不會產生拖影。
二.線陣相機的選型
•線陣相機的選擇取決於傳感器尺寸和線速度
•確定傳感器尺寸. (瑕疵或目標物最少有3 或 4 個像素)
•例如: FOV = 12”, 最小檢測尺寸= 0.005”
(FOV/檢測尺寸) x (最少像素個數)
12/.005 x 3 = 7200 pixels (8K 相機 或 2個4K相機)
• 為了確定相機的線速率,需要圖像像素尺寸和產品速度。
•例如: FOV = 12”, 速度 20”/秒, 8k 相機
圖像像素尺寸= FOV/ 傳感器尺寸
12/8192 = 0.001465”
需要的最低線速度: 20/0.001465 = 13,654
• 可以使用Piranha2 8k 18khz 相機 (或 2 Spyder3 4k 18khz 相機)
三.線掃相機的同步
•用編碼器(線觸發輸入)同步線陣相機和運動產品。
•單個像素是個正方形.每個像素寬度需要一個編碼器脈沖。如果給的脈沖少了,圖像中會缺少部分產品信息。如果脈沖給多了,則產品圖像過多看着像被“拉伸”。
•例如: 圖像像素尺寸= 0.001465” 速度20”/秒
編碼器脈沖頻率= 20/0.001465 = 13,654
•一個輪子是安裝旋轉編碼器可以得到此頻率
•例如:每轉一周編碼器給出1024個脈沖
周長= 脈沖數 * 像素尺寸
1024 x 0.001465 = 1.5” (周長)
•也可以用一個可編程的編碼器。
僅供參考,如有誤請指正。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JamesZhang88」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snowbird13/article/details/649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