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念
URL:統一資源定位符,通常就是web(網址)。
DNS: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統:是將IP和域名相互映射的數據庫,通過域名找到相對應的IP地址,才能將瀏覽器和服務器建立鏈接。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是將IP地址和物理地址(mac地址)映射的數據庫。
2、訪問過程
3、看了兩個小時,終於知道數據流動的過程。對於我這個從來沒上過計算機網絡的人着實很有挑戰性啊,以下是轉載某位博主的文章,害怕在自己看不懂了。
- 瀏覽器中輸入URL
瀏覽器要將URL解析為IP地址,解析域名就要用到DNS協議,首先主機會查詢DNS的緩存,如果沒有就給本地DNS發送查詢請求。DNS查詢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遞歸查詢,一種是迭代查詢。如果是迭代查詢,本地的DNS服務器,向根域名服務器發送查詢請求,根域名服務器告知該域名的一級域名服務器,然后本地服務器給該一級域名服務器發送查詢請求,然后依次類推直到查詢到該域名的IP地址。DNS服務器是基於UDP的,因此會用到UDP協議。
- 得到IP地址后
瀏覽器就要與服務器建立一個http連接。因此要用到http協議,http協議報文格式上面已經提到。http生成一個get請求報文,將該報文傳給TCP層處理,所以還會用到TCP協議。如果采用https還會使用https協議先對http數據進行加密。TCP層如果有需要先將HTTP數據包分片,分片依據路徑MTU和MSS。TCP的數據包然后會發送給IP層,用到IP協議。IP層通過路由選路,一跳一跳發送到目的地址。當然在一個網段內的尋址是通過以太網協議實現(也可以是其他物理層協議,比如PPP,SLIP),以太網協議需要直到目的IP地址的物理地址,有需要ARP協議。
其中:
1、DNS協議,http協議,https協議屬於應用層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這里的進程就是指正在運行的程序。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2、TCP/UDP屬於傳輸層
傳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因特網的傳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協議:即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但無連接服務則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盡最大努力交付”。這兩種服務方式都很有用,備有其優缺點。在分組交換網內的各個交換結點機都沒有傳輸層。
3、IP協議,ARP協議屬於網絡層
網絡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在發送數據時,網絡層將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在TCP/IP體系中,分組也叫作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網絡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4、數據鏈路層
當發送數據時,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將在網絡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錯控制、以及流量控制信息等)。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夠知道—個幀從哪個比特開始和到哪個比特結束。控制信息還使接收端能夠檢測到所收到的幀中有無差錯。
5、物理層
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送比特流。在物理層上所傳數據的單位是比特。傳遞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並不在物理層之內而是在物理層的下面。因此也有人把物理媒體當做第0層。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qq_41007781/article/details/9441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