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IF是我們很多人投稿時的考慮因素之一,但每年的IF在6月份左右才會發布,2017年6月將會發布2016年的IF,這就會對很多同學投稿造成一定的影響。
比如你現在准備在明年3月份投稿,這個時候還是2017年6月公布的IF。那么等你文章發表之后,過了6月,你投的這個期刊IF已經重新更新,IF高了當然皆大歡喜,如果IF變低了很多人可能會后悔投這個期刊,更有甚者如今年的Plos One跌破3分都影響到了一些博士的畢業。
先來看看今年SCI期刊的IF有哪些變化。
四大醫學期刊變三大
先說個大的,以前一直流傳着四大醫學期刊的說法,分別是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IF=72.406)、The Lancet(IF=47.831)、JAMA(IF=44.405)和BMJ(注意,是沒Open的那個,IF=20.785)。
可以看到,今年NEJM一飛沖天,從去年的59分直接升到了72.4,已經遠遠的把其他3本期刊甩在了后面。而相比The Lancet和JAMA今年的漲幅,本來就落后的BMJ今年IF只升了1分,差距越來越遠。而且從內容上來看,BMJ也沒有什么特別優質的文章,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眾多,但也沒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出現。
四大神刊僅有一家IF上升
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這四本雜志被戲稱為中國生物醫學學者最愛的四大神刊。由於發文量大、版面費高(相應發表難度低)、影響因子也看得過去(3分以上),受到廣大醫學專業人士的喜愛。發稿量逐年上升,撈金撈的手軟,但福兮禍兮,近年來投這些期刊不僅在基金申請等方面會受到一些歧視,而且它們本身的影響因子也呈下降趨勢。
今年除了Oncotarget(IF= 5.168)比去年(2015 IF=5.008)略有上升外,其他3本期刊都有一定程度的跳水。Medicine 更是繼續探底,在水刊的路上一路狂奔。
這些影響因子的變化牽動了無數科研人員的心,那能不能在投稿的時候就預估實時的影響因子呢?可以的,有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自己計算當時的期刊影響因子。
WOS的妙用
我們知道IF是根據期刊文章引用量來的,最權威的數據就來自於WOS(Web of Science)。計算公式為:IF=C/(A+B)。
以最近的影響因子為例,其中,IF為該期刊2016年的影響因子,A為該期刊2015年發表的文章數量,B為該期刊2014年發表的文章數量,C為該期刊2014和2015年兩年發表的文章在2016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對於此刻計算的IF,A和B已經確定,由於數據庫檢索滯后的原因C還未最終確定,所以此時計算的IF也就是實時IF。
根據上面的公式,進入WOS數據庫里輸入期刊名字。
圖上紅框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數據庫一定要選擇Web of Science核心,別把其他數據庫也統計進去;檢索項要選出版物名稱;時間跨度要選前面兩年。
檢索后先把這個數字記下來,就是發表文章總數。
然后在文獻類型里只選Article和Review,然后點擊右上角的“創建引文報告”。
往下拉,找到引用頻次那里,這個1201就是2017年的引用量。
所以Cell Research的實時IF就是1210/292=4.14,由於現在離2017年結束還有4個月,引用數還會上升,但文章總數不會變了,所以實際影響因子肯定比這要高。一般來說SCI期刊官方影響因子每年6月左右發布,那在當年的2、3月份用這個辦法測出來的就會比較准。
WOS免費查的辦法
我知道你們想說這個WOS數據庫是要收費的,賬號沒有怎么辦?簡單!去中國科技網注冊個中國科技雲通行證(https://passport.escience.cn/regist.jsp),免費。
然后,在WOS下面的機構中選擇“CSTCloud ID”那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