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希仁版《計算機網絡》中的例子:
"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的產生在這樣一種情況下:
client發出的第一個連接請求報文段並沒有丟失,而是在某個網絡結點長時間的滯留了,以致延誤到連接釋放以后的某個時間才到達server。
本來這是一個早已失效的報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后,就誤認為是client再次發出的一個新的連接請求。
於是就向client發出確認報文段,同意建立連接。
假設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發出確認,新的連接就建立了。
由於現在client並沒有發出建立連接的請求,因此不會理睬server的確認,也不會向server發送數據,但server卻以為新的運輸連接已經建立,並一直等待client發來數據。
這樣,server的很多資源就白白浪費掉了。
采用“三次握手”的辦法可以防止上述現象發生。
例如剛才那種情況,client不會向server的確認發出確認,server由於收不到確認,就知道client並沒有要求建立連接。”
這個例子很清晰的闡釋了“三次握手”對於建立可靠連接的意義。
其實就是為了保護服務器資源
簡單來講:A:喂,聽到嗎? B:能聽到,你呢?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