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礎知識》Java內部類及其實例化


在 Java 中,允許在一個類(或方法、語句塊)的內部定義另一個類,稱為內部類(Inner Class),有時也稱為嵌套類(Nested Class)。

內部類和外層封裝它的類之間存在邏輯上的所屬關系,一般只用在定義它的類或語句塊之內,實現一些沒有通用意義的功能邏輯,在外部引用它時必須給出完整的名稱。

使用內部類的主要原因有:
內部類可以訪問外部類中的數據,包括私有的數據。
內部類可以對同一個包中的其他類隱藏起來。
當想要定義一個回調函數且不想編寫大量代碼時,使用匿名(anonymous)內部類比較便捷。
減少類的命名沖突。

請看下面的例子:

public class Outer {
    private int size;
    public class Inner {
        private int counter = 10;
        public void doStuff() {
            siz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 outer = new Outer();
        Inner inner = outer.new Inner();
        inner.doStuff();
        System.out.println(outer.size);
        System.out.println(inner.counter);
        // 編譯錯誤,外部類不能訪問內部類的變量
        //System.out.println(counter);
    }
}

運行結果:

這段代碼定義了一個外部類 Outer,它包含了一個內部類 Inner。將錯誤語句注釋掉,編譯,會生成兩個 .class 文件:Outer.class 和 Outer$Inner.class。也就是說,內部類會被編譯成獨立的字節碼文件。

內部類是一種編譯器現象,與虛擬機無關。編譯器將會把內部類翻譯成用 $ 符號分隔外部類名與內部類名的常規類文件,而虛擬機則對此一無所知。

注意:必須先有外部類的對象才能生成內部類的對象,因為內部類需要訪問外部類中的成員變量,成員變量必須實例化才有意義。

內部類是 Java 1.1 的新增特性,有些程序員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稱贊的進步,但是內部類的語法很復雜,嚴重破壞了良好的代碼結構, 違背了Java要比C++更加簡單的設計理念。

內部類看似增加了—些優美有趣,實屬沒必要的特性


參考:https://www.jianshu.com/p/2fcee8077169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