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file命令詳解


使用docker就會避免不了的要做各種鏡像,就會用到dockerfile,記錄一下dockerfile的主要命令

1、主要組成部分

    dockerfile執行build命令時,是從上倒下依次執行的,dockerfile的基本組成部分如下。

            主要部分                              代表性命令
        基礎鏡像信息                      FROM
        維護者信息                          MAINTAINER
        鏡像操作指令                      RUN、COPY、ADD、EXPOSE、WORKDIR、ONBUILD、USER、VOLUME、ENV等
        容器啟動時執行指令           CMD、ENTRYPOINT

2、各命令詳解

 

FROM:指定基礎鏡像,必須為dockerfile中的第一個命令

格式:
  FROM <image>
  FROM <image>:<tag>
  FROM <image>@<digest>
示例:
  FROM mysql:5.6
注:
  tag或digest是可選的,如果不使用這兩個值時,會使用latest版本的基礎鏡像

 

MAINTAINER: 維護者信息

格式:
    MAINTAINER <name>
示例:
    MAINTAINER Jack
    MAINTAINER jack@163.com
    MAINTAINER Jack <jack@163.com>

 

 RUN:構建鏡像時執行的命令,一個文件中可以包含多個RUN命令

RUN用於在鏡像容器中執行命令,有以下兩種命令執行方式:
shell執行,即/bin/sh 
格式:
    RUN <command>
exec執行 格式:
RUN ["executable", "param1", "param2"] 要注意的是,executable是命令,后面的param是參數 示例: RUN yum install -y nginx RUN ["yum", "install", "-y", "nginx"] 注:   RUN指令創建的中間鏡像會被緩存,並會在下次構建中使用。如果不想使用這些緩存鏡像,可以在構建時指定--no-cache參數,如:docker build --no-cache

        由於RUN命令會生成一個鏡像層,所以RUN並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合理使用,如果一個RUN中執行多個命令,可以使用 && 連接,如果命令過長,可以使用 \ 換行,例如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  
 bzr \
 cvs \
 git \
 mercurial \
 subversion

並且這樣寫還有個優點,apt-get update 和 apt-get install 被放在一個 RUN 指令中執行,這樣能夠保證每次安裝的是最新的包。如果 apt-get install 在單獨的 RUN 中執行,則會使用 apt-get update 創建的鏡像層,而這一層可能是很久以前緩存的

 

ADD:將本地文件添加到容器中,tar類型文件會自動解壓(網絡壓縮資源不會被解壓),可以訪問網絡資源,類似wget

如果目的位置不存在,Docker會自動創建所需要的目錄結

格式:
    ADD <src>... <dest>
    ADD ["<src>",... "<dest>"] 用於支持包含空格的路徑
示例:
    ADD hom* /mydir/          # 添加所有以"hom"開頭的文件
    ADD hom?.txt /mydir/      # ? 替代一個單字符,例如:"home.txt"
    ADD test relativeDir/     # 添加 "test" 到 `WORKDIR`/relativeDir/
    ADD test /absoluteDir/    # 添加 "test" 到 /absoluteDir/
  注意:

      需要復制的本地文件一定要放在Dockerfile文件的同級目錄下
  原因:

      因為構建環境將會先上傳到Docker守護進程,而復制是在Docker守護進程中進行的。任何位於構建環境之外的東西都是不可用的。ADD指令的目的的位置則必須是容器內部的一個絕對路徑。

 

COPY:功能類似ADD,但是是不會自動解壓文件,也不能訪問網絡資源

        就是不能解壓,其他限制條件跟ADD一樣

 

WORKDIR:指定工作目錄,類似於cd命令,之后的命令都是基於此工作目錄

格式:
    WORKDIR /path/to/workdir
示例:
    WORKDIR /a  (這時工作目錄為/a)
    WORKDIR b  (這時工作目錄為/a/b)
    WORKDIR c  (這時工作目錄為/a/b/c)
注:
  通過WORKDIR設置工作目錄后,Dockerfile中其后的命令RUN、CMDENTRYPOINTADD、COPY等命令都會在該目錄下執行。在使用docker run運行容器時,可以通過-w參數覆蓋構建時所設置的工作目錄。

 

LABEL:用於為鏡像添加元數據

格式:
    LABEL <key>=<value> <key>=<value> <key>=<value> ...
示例:
  LABEL version="1.0" description="這是一測試工程"
注:
  使用LABEL指定元數據時,一條LABEL指定可以指定一或多條元數據,指定多條元數據時不同元數據之間通過空格分隔。推薦將所有的元數據通過一條LABEL指令指定,以免生成過多的中間鏡像。

 

ENV:設置環境變量

格式:
    ENV <key> <value>  #<key>之后的所有內容均會被視為其<value>的組成部分,因此,一次只能設置一個變量
    ENV <key>=<value> ...  #可以設置多個變量,每個變量為一個"<key>=<value>"的鍵值對,如果<key>中包含空格,可以使用\來進行轉義,也可以通過""來進行標示;另外,反斜線也可以用於續行
示例:
    ENV myName John Doe
    ENV myDog Rex The Dog
    ENV myCat=fluffy

 

EXPOSE:指定暴露鏡像的端口供主機做映射

格式:
    EXPOSE <port> [<port>...]
示例:
    EXPOSE 80 443
    EXPOSE 8080
    EXPOSE 11211/tcp 11211/udp
注:
  EXPOSE並不會讓容器的端口訪問到主機。要使其可訪問,需要在docker run運行容器時通過-p來發布這些端口,或通過-P參數來發布EXPOSE導出的所有端口

 

VOLUME:添加卷,用於指定持久化目錄

格式:
    VOLUME ["/path/to/dir"]
示例:
    VOLUME ["/data"]
    VOLUME ["/var/www", "/var/log/apache2", "/etc/apache2"]
注:
  一個卷可以存在於一個或多個容器的指定目錄,該目錄可以繞過聯合文件系統,並具有以下功能:
1 卷可以容器間共享和重用
2 容器並不一定要和其它容器共享卷
3 修改卷后會立即生效
4 對卷的修改不會對鏡像產生影響
5 卷會一直存在,直到沒有任何容器在使用它

 

USER:指定運行容器時的用戶名或 UID,后續的操作都會使用指定用戶。使用USER指定用戶時,可以使用用戶名、UID或GID,或是兩者的組合。當服務不需要管理員權限時,可以通過該命令指定運行用戶。並且可以在之前創建所需要的用戶

格式:
  USER user
  USER user:group
  USER uid
  USER uid:gid
  USER user:gid
  USER uid:group

 示例:
  USER www

 注:
  使用USER指定用戶后,Dockerfile中其后的命令RUN、CMD、ENTRYPOINT都將使用該用戶。鏡像構建完成后,通過docker run運行容器時,可以通過-u參數來覆蓋所指定的用戶。

 

ARG:用於指定傳遞給構建運行時的變量

格式:
    ARG <name>[=<default value>]
示例:
    ARG site
    ARG build_user=www

 

ONBUILD:用於設置鏡像觸發器

格式:
  ONBUILD [INSTRUCTION]
示例:
  ONBUILD ADD . /app/src
  ONBUILD RUN /usr/local/bin/python-build --dir /app/src
注:
  當所構建的鏡像被用做其它鏡像的基礎鏡像時(比如用戶的鏡像需要從某為准備好的位置添加源代碼,或者用戶需要執行特定於構建鏡像的環境的構建腳本),該鏡像中的觸發器將會被鑰觸發

 

例如創建鏡像image-A
  FROM ubuntu
  ...
  ONBUILD ADD . /var/www
  ...

 
         

然后創建鏡像image-B,指定image-A為基礎鏡像,如
  FROM image-A
  ...

 

然后在構建image-B的時候,日志上顯示如下:
  Step 0 : FROM image-A
  # Execting 1 build triggers
  Step onbuild-0 : ADD . /var/www
  ...

 

CMD:構建容器后調用,也就是在容器啟動時才進行調用,存在多個CMD時只有最后一個生效,也支持exec語法。

格式:
    CMD ["executable","param1","param2"] (執行可執行文件,優先)
    CMD ["param1","param2"] (設置了ENTRYPOINT,則直接調用ENTRYPOINT添加參數)
    CMD command param1 param2 (執行shell內部命令)
示例:
    CMD echo "This is a test." | wc -
    CMD ["/usr/bin/wc","--help"]
注:
   CMD不同於RUN,CMD用於指定在容器啟動時所要執行的命令,而RUN用於指定鏡像構建時所要執行的命令。

 

ENTRYPOINT:配置容器,使其可執行化。配合CMD可省去"application",只使用參數。

格式:
    ENTRYPOINT ["executable", "param1", "param2"] (可執行文件, 優先)
    ENTRYPOINT command param1 param2 (shell內部命令)
示例:
    FROM ubuntu
    ENTRYPOINT ["top", "-b"]
    CMD ["-c"]
注:
   ENTRYPOINT與CMD非常類似,不同的是通過docker run執行的命令不會覆蓋ENTRYPOINT,而docker run命令中指定的任何參數,都會被當做參數再次傳遞給ENTRYPOINT。Dockerfile中只允許有一個ENTRYPOINT命令,多指定時會覆蓋前面的設置,而只執行最后的ENTRYPOINT指令。

注意!!!! CMD和ENTRYPOINT的區別

    CMD和ENTRYPOINT同樣作為容器啟動時執行的命令,區別有以下幾點:
          CMD的命令會被 docker run 的命令覆蓋而ENTRYPOINT不會
          如使用CMD ["/bin/bash"]或ENTRYPOINT ["/bin/bash"]后,再使用docker run -ti image啟動容器,它會自動進入容器內部的交互終端,如同使用docker run -ti image /bin/bash。
          但是如果啟動鏡像的命令為docker run -ti image /bin/ps,使用CMD后面的命令就會被覆蓋轉而執行bin/ps命令,而ENTRYPOINT的則不會,而是會把docker run 后面的命令當做ENTRYPOINT執行命令的參數。

     放個例子

Dockerfile中為
ENTRYPOINT ["/user/sbin/nginx"]

然后通過啟動build之后的容器
docker run -ti image -g "daemon off"

此時-g "daemon off"會被當成參數傳遞給ENTRYPOINT,最終的命令變成了
/user/sbin/nginx -g "daemon off"

如果Dockerfile中定義的是CMD,則會被覆蓋

CMD和ENTRYPOINT都存在時,CMD的指令就變成了ENTRYPOINT的參數,並且此CMD提供的參數也會被 docker run 后面的命令覆蓋

Dockerfile中指令
..
ENTRYPOINT ["echo","hello","i am"]
CMD ["docker"]

之后啟動構建之后的容器

使用docker run -ti image
輸出“hello i am docker”

使用docker run -ti image world
輸出“hello i am world”

 

最后說一下docker build命令,Dockerfile寫完后要生產鏡像,就需要docker build

docker build 命令用於使用 Dockerfile 創建鏡像,語法

docker build [OPTIONS] PATH | URL |-

參數說明:

  • --build-arg=[] :設置鏡像創建時的變量;

  • --cpu-shares :設置 cpu 使用權重;

  • --cpu-period :限制 CPU CFS周期;

  • --cpu-quota :限制 CPU CFS配額;

  • --cpuset-cpus :指定使用的CPU id;

  • --cpuset-mems :指定使用的內存 id;

  • --disable-content-trust :忽略校驗,默認開啟;

  • -f :指定要使用的Dockerfile路徑;

  • --force-rm :設置鏡像過程中刪除中間容器;

  • --isolation :使用容器隔離技術;

  • --label=[] :設置鏡像使用的元數據;

  • -m :設置內存最大值;

  • --memory-swap :設置Swap的最大值為內存+swap,"-1"表示不限swap;

  • --no-cache :創建鏡像的過程不使用緩存;

  • --pull :嘗試去更新鏡像的新版本;

  • --quiet, -q :安靜模式,成功后只輸出鏡像 ID;

  • --rm :設置鏡像成功后刪除中間容器;

  • --shm-size :設置/dev/shm的大小,默認值是64M;

  • --ulimit :Ulimit配置。

  • --tag, -t: 鏡像的名字及標簽,通常 name:tag 或者 name 格式;可以在一次構建中為一個鏡像設置多個標簽。

  • --network: 默認 default。在構建期間設置RUN指令的網絡模式

示例

使用當前目錄的 Dockerfile 創建鏡像,標簽為 runoob/ubuntu:v1。
docker build -t runoob/ubuntu:v1 . 

使用URL github.com/creack/docker-firefox 的 Dockerfile 創建鏡像。
docker build github.com/creack/docker-firefox

也可以通過 -f Dockerfile 文件的位置:
$ docker build -f /path/to/a/Dockerfile .

在 Docker 守護進程執行 Dockerfile 中的指令前,首先會對 Dockerfile 進行語法檢查,有語法錯誤時會返回:
$ docker build -t test/myapp .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2.048 kB
Error response from daemon: Unknown instruction: RUNCMD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